日本海自拥有的两栖运输舰艇主要被当作运输调度舰来使用,而海自最早的输送舰乃接收自美国的郡级(County class)坦克登陆舰,往后日本自行建造的渥美级坦克登陆舰、三浦级坦克登陆舰的尺寸吨位、设计也与郡级差不多,都为标准2000吨、满载4000吨左右。1970年代三浦级建造之时,日本防卫厅开始规划下一代输送舰,起初设计类似放大版的郡级,标准排水量约3000吨,同样采用舰首开口式设计以让战车、人员直接抢滩登陆。随后日本海自在1986至1990年度计划中提出两艘3500吨级船坞登陆舰的建造案,搭配现有原有的登陆舰,组成两个两栖战斗群,每群由一艘新造船坞登陆舰与三艘既有输送舰组成,每个战斗群能搭载一个加强营的兵力,不过这个牵涉到海外兵力投射的敏感提案最后遭到否决。尔后在1989年,日本海自提出新的两栖舰艇建造案,打算建造一艘排水量5600吨的输送舰,并以其做为核心组建一个两栖战斗群。此种5600吨的输送舰采用类似意大利的圣乔治奥级两栖攻击舰(San Giorgio)的设计,兼具施放登陆载具与搭载直升机的功能。不过此案最后仍没有获得通过。
1992年日本国会通过“国际平和协立法”、允许自卫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Peacekeeping Operation,PKO)之后,日本自卫队在1990年代进行了多次海外人道/维和任务;在1992年的柬普寨维和行动中,海上自卫队派遣两艘三浦级载运自卫队工兵与监视人员前往柬埔寨,任务期间就发现三浦级这样“开口笑”传统LST的船型与吨位都不适合在大洋上进行长距离航行,在波涛汹涌的洋面(如台湾南部巴士海峡)航行时颠簸不堪,苦了舰上的日本海自、陆自人员;此外,由于舰体规模太小,当时三浦级、渥美级运输能量也明显不敷这类任务的需求,导致日本自卫队需租借民间运输船只来运送随行的重装备。在此情况下,耐航力佳且具有足够运输能量的大型两栖舰艇,就成为日本海自急需的装备。因此在柬普寨任务后未久,前述的5600吨输送舰计划便被更改为海外派遣部队的母舰,基准排水量大幅增至8900吨,满载排水量达13000吨,成为不折不扣的大型舰艇,这就是大隅级的由来。 大隅级的全通甲板长120m,宽23m,总面积达3604平方米,最多可并排停放6架直升机,不过只在舰尾规划了两个直升机起降点,因此只能同时供2架CH-47运输直升机或CH-53运输直升机进行作业,与美国塔拉瓦级两栖突击舰、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的飞行甲板一次可同时让九架直升机操作的能力完全无法相提并论; 此外,大隅级并没有下甲板机库以及相关的直升机支援维修设施,所以无法让直升机常驻舰上(只能暂时停放于露天甲板上),也无法为降落在舰上的直升机进行维修保养。前两艘大隅级仅在直升机甲板铺设防滑表面,将车辆停放于甲板前半时遭遇了不少困扰,所以本级舰从第三艘国东号(LST-4003)起在整个舰面甲板都敷设防滑表面。
大隅级内设有一个舰尾坞舱,长60m、宽15m,可容纳两艘LCAC,其进出则经由一个与美国两栖直升机突击舰类似的向下开启式大型舰尾坞门;由于大隅级不具备让舰体下沉使海水进入舰内坞舱的泛水能力,因此就只能操作LCAC气垫登陆载具,无法让传统排水登陆艇进出坞舱。舰岛末端装有一具大型起重机,作为登陆载具的物资吊运装卸之用。
此外,舰内设有一个面积达2185平方米的大型车库甲板,长度由舰艏一直延伸到舰体中段;车库甲板前段左右舷处各设有一个大型跳板舱门,供车辆直接进出车库,故此级舰具备驶进/驶出(Roll in/Roll out,RORO)机能。两舷车辆进出口前均设有大型旋转盘,车辆自装载门驶入货舱甲板之前先透过旋转盘调整方向,如此便能避免履带车辆进入货舱后还得原地回转,对货舱甲板造成损害;此外,货舱甲板可直通舰尾的坞舱。舰岛前后方各有一座直通下方货舱甲板的升降机,用以运输车辆等重物,其尺寸为14×6m。本级舰的货物载运能力相当可观,可搭载330人的部队、15辆日本90式主战坦克,或1400吨的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