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人,马斯洛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流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种孤独的感觉,属于第三种交流需求。有的人并没有这种感觉,低一级的,可能为吃饭发愁,为安全发愁;高一级的,为被人尊重发愁,为远大理想发愁。为交流发愁的,大都是能吃饱饭,没有安全威胁,但又不是特别成功的人,社会的这个阶段这样的人特别多。
嘴作为传送带,除了吃,最大的作用就是说了。本来一句话说通的事你讲一万句也理不清,不是孤独,而是别扭,人是最怕别扭的,所以才有“不是杀人,就是放火”,倒不是人的心理变态到何种程度,而是被说不出的话讲不清的理逼到了难以自生自灭的地步,俗话说,心里长草,那就是无法诉说的孤独。
我们的孤独就像天空中漂浮着的城市,仿佛是个秘密,却无从诉说。——宫崎骏《天空之城》之前是不理解这句话的,为什么孤独是秘密,为什么无从诉说孤独?看完《一句顶一万句》后好像明白了一点儿,因为无从诉说所以孤独。故事上半部主人公吴摩西,在老汪的私塾时和李占奇是好朋友,第一次逃出家时和老裴成为好朋友,跟着老曾杀猪时前一段还和老曾说得上话,后来和老詹也成了好友,和吴香香结婚后虽和吴香香说不上话但却结识了巧玲,巧玲丢后他还有孙子罗安江可以作伴,他的一生也不尽是孤独,我觉得就是这样,这一生总会有良人相伴,也总会与孤独为伍,所以我并没有觉得太悲凉,但是杨百顺在染房挑水的那段,真的是被扎到心了,孤独的只能和猴子玩,而且对猴子是那么的走心,可是猴子利用他后还给了他一巴掌。故事的下半部主人公牛爱国也是如此。
看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就像小时候坐在老家的小板凳上默默的听奶奶和老妈在聊村里的张家长李家短。 风格手法都一致的很,都是在说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牵扯出一大堆人物一连串的事。不同的是很多时候她们聊天由一个人一件事牵扯出其他人其他事时就回不到刚开始的那个人,当时的我也就是听故事而已,反正都是各自的故事。而书中是有一个主线串着这无数的人物和故事,每个人物描写不多但都血肉丰满,性格秉性都很清晰,故事简短但都很完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每个人物都是平凡的,渺小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的代表,换句话说是那个时代的代表,让人五味杂全,让人心力憔悴,让人害怕,因为找不到说的着话的人,每个人都孤独,因为孤独所以害怕孤独,所以找和自己说的着的人。
简单的故事情节,简单的对话,告诉了读者一个简单的道理。日常生活中不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一句话说清楚的事,不要牵扯出与这件事情无关的别的事情。道理很简单,往往生活中能够做到却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