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工作中如何与外界做好沟通?如题 谢谢了

2025-02-23 18:03:0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随着教育观念不断转变,老师和家长都强烈意识到,要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仅靠学校或家庭是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两者配合,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但现实中,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并不那么“通畅”,仍存在一些问题。 沟通形式多样化 真正有效的不多 一直以来,老师和家长联系方式多种多样,家访、家长会、家校联系单等等。随着通信手段不断进步,联系方式也不断扩展。像义乌宾王中学,从2005年起用了“校讯通”,也称“家校通”。家长只需每年交付一定费用,就能与学校网络建立联系。老师可以通过系统,将学校活动、放假通知通过短信息及时传送到家长手机上。有时周末家庭作业、月考成绩等也能通过这种方法及时告知家长,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情况。同时,学生门卡也与该系统连接,双休日学生离校回校时间都可以用短信及时告知家长。据宾王中学政教处朱永林老师介绍,“校讯通”让学校和家长联系更便捷,以往书面通知现在只需一条短信就能迅速告知家长,为及时交换信息提供便利。目前,义乌稠城三校、江滨小学等小学都推广使用了“家校通”。 “家校通”在家校联系方面提供了很大便利,但不少老师指出,家长使用家校通多以接收通知为主,对于一些反映情况、征询意见的消息很少有家长回复,它并没有起到切实有效的沟通作用。同时,家长反映手机回复信息较麻烦,现在老师直接家访的比较少,而以往家校联系单等形式都比较麻烦而且效果不理想,家校联系最常用的还是打电话。 家长很少主动联系老师 “家长很少主动和我们老师联系,一般都是学生有什么情况,我们主动联系他们。”宾王中学的毛樟斌老师无奈地说。虽然大多数家长都很关心自己的孩子,但通过老师了解孩子在校情况的还是极少数。由于宾王中学大部分学生是住校生,只有周末回家,不少家长产生了“孩子在学校就由学校管,成绩不好表现不好也都是学校老师的事”的想法,加上要忙于自己的生意或工作,基本无暇顾及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在老师主动联系前,不少家长甚至从不和老师联系,对于孩子在校情况知之甚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家长很少主动与老师联系的问题在各学校都存在,老师们有些无奈。不少老师表示很希望家长能主动与他们联系,将学生在家里的情况或问题和老师一起探讨,帮助学生进步。有时老师一头热,与家长沟通后也没有明显的效果,难免觉得有些失落。鲍女士孩子正读初二年级,她说平时自己几乎不主动和老师联系,一方面是觉得老师平时工作比较忙不便打扰,另一方面总担心老师一开口就会数落孩子的不好,并连带自己一起“批评”,有些害怕。不少家长都抱着和鲍女士一样的心态,刻意回避。 沟通话题和方式 老师得有技巧 宾王中学八年级班主任丁俊英老师表示,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讲话得委婉一些,有时候说得太直接会惹家长不高兴。由于家长很少主动与老师联系,老师平时工作比较繁忙,和家长联系时一般都是学生出现问题时,有“报忧不报喜”倾向。因此不少家长接到老师电话时变得很紧张,说话也很谨慎。有时老师说孩子缺点多了一些,明显感到家长不悦。因此,与家长沟通时老师为照顾家长感受,尽量采用鼓励法,委婉提出问题,请家长一起帮助孩子,并引导家长不要一味责怪孩子。但老师们也发现,不少家长听后没有实际行动,沟通效果很不理想。 有时,家长与老师因教育观念不同,很容易产生一些冲突。丁老师说,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面临升学时,老师会建议他们报考技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但和家长探讨这个问题时,不少家长认为老师看不起自己的孩子,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升高中,并表现出对老师的不满。这让老师觉得很无奈,与家长也产生很大隔阂,不少老师感到头痛。这样的建议完全出于为学生着想,但家长的不理解让老师备受打击。 相互尊重信任 实现有效沟通 义乌市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鲍晓妹指出,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对孩子成长十分重要。尊重是双方沟通的前提,虽然老师在双方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但老师和家长是平等的,老师不能对所谓的“差生”家长采用厌烦的态度,而家长应在弄清孩子现状的情况下,与老师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不是一味地“护短”或是“认错”,双方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实,不少老师都希望家长能主动与自己沟通,说说孩子的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家长不要担心会打扰老师,在接孩子放学时问问在校情况,定期和老师交流情况,把握一定沟通频率,会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 可以说,老师和家长是人际关系中协调难度较大的一种关系。家长职业不同、层次不同,教育孩子观念也不同,学校与家长要做到“步调一致”并非易事,双方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彼此接纳,才能更好地配合,毕竟大家有着同一个目的,就是把孩子教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