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果子的作文和400

2025-04-30 05:49:0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说起煎饼,同学们肯定吃过,但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的煎饼则与众不同。

今天,我下了单片机的课,和妈妈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妈妈说要去菜市场买水果蔬菜。走着走着,刚到菜市场门口,只见在一个小店铺的门口,围着好多的人。我好奇地向那边看去,这时,一股悠悠的五谷香也飘进了我的鼻孔。我挤进人群,看见一个四十多岁的大叔正在卖力地做着煎饼。他的动作超级麻利,先把一个洗澡盆那么大的铁盘转得飞快,然后迅速地滴上几滴油,再用刷子在大铁盘上来回刷几下,铁盘子立刻黝黑锃亮。左手舀起一勺杂粮面糊糊,轻轻地倒在还在飞砖的铁盘上,右手紧接着用一个“T”字型的竹板把面糊糊摊开推平。越摊越大,越推越平,推得像个大月亮。接着,他又飞快地拿出一个鸡蛋,用竹板轻轻一磕,蛋黄蛋清就听话地落在转动的煎饼上,随着竹板的推动,鸡蛋慢慢地和煎饼融为一体。此时,像一张薄薄的宣纸一样的煎饼就出锅了。只见那个大叔左右开弓,唰唰几下,甜面酱和辣酱就抹上了,葱丝和香菜也撒好了,芝麻和生菜也铺上了,最后盖上薄脆,顺势那么一卷,卷成一个圆筒,拿起菜刀一刀两段,递到我的面前。整个过程那真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我本来想说一声谢谢的,但还是迫不及待地先咬了一大口。哇噢,外软内脆,满口余香耶。这时,那个煎饼大叔笑呵呵地对我说:“小朋友,好吃吗?我的煎饼是用各种粗粮做的,你旁边那个老大爷每周都从朝阳公园骑车来我这买,你看他72岁了,身体多硬朗。”我惊奇地看着旁边的老大爷,又咬了一口煎饼,心理想:看来要想身体好,多运动加上吃粗粮!

亲爱的老师,您喜欢粗粮煎饼吗?好的,有机会我请客。

回答2:

  留恋什刹海,我会向每一位来京的朋友推荐什刹海。
  喜欢它的休闲慵懒,喜欢两岸青柳,水上的野鸭,喜欢听着mp3里的音乐在银锭桥上捕捉水中或者岸边的美丽瞬间,折服于自己营造的意境当中。
  不是周末,不是旅游旺季,白天这里就会很安静。
  骑车逛什刹海是最好的方式,弯曲的胡同,热闹的小街,每一处都不应该错过。
  今天没有抢眼的阳光,很适合骑车出行。我一个人骑着车逛什刹海。
  银锭桥为界,划分出前海和后海。更喜欢后海,记得有一个老师在讲北京历史文化时说,要想了解最正的北京文化,就得去后海。这里有保存完整的胡同,有流传百年的京味故事,有精致热闹的小街。
  但是今天的后海和三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媒体炒热了后海,让它热闹、暴富。似乎一夜之间,后海沿岸冒出了许许多多的酒吧。后海变得商业化,摆设中掺杂了做作和刻意,听不惯酒吧里传出来的嗲嗲细语,看不惯暧昧的男女在大白天觥筹交错。作为北京的一块圣地,这里从来没有改建,完整的保存了原始风貌的王府和胡同。但是酒吧却进来了,这种改变也会让在后海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老者们感到无所适从,那瓦房里怎么就突然挂满了稀奇古怪的东西,那屋子里的光怎么不开亮一些,那些外国人来这里干吗?
  尽管感觉不合调,但还是挺喜欢看这些酒吧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是一种独特的主张。后海的酒吧多是静吧,是低调而女性化的。
  后海毕竟是后海,热闹中还是留存了安静和底蕴。从烟斜袋街说去。
  一直觉得烟袋斜街有能耐勾了人的魂魄。这条长不到三百米的街藏了太多的东西。后海已经很热闹了,烟袋斜街躲在前海和后海中间的夹缝里,这是一条仍然还幽静的胡同。当然它也在变,一些百年老店变成了酒吧,一个个服饰小店的店主从云南、尼泊尔、西藏运来了大批符合小资女人口味的货物。但它还是保存了它一贯的风格。白天街上仍然是没有人的。原来的住户,现在还经营着他们的旧业。卖烟袋的还在,卖古旧玩意儿的也还在,洗浴或烤串,成衣或瓷器,都还在,甚至,到处都一屋子花花草草、穿布鞋布衣的人,分不清谁其实是新来的……它的风格是怀旧的,它是大众的,那些老太太老爷爷对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熟视无睹,生活依然从容悠闲,仿佛繁华是别人的,幽静是自己的……
  后海往下走,是一处名为“云起”的豪华府第,这大宅是纳兰性德的住处。这个宅子像谜一样的吸引我,那些伤感的词和纳兰公子的凄美情事让我每次经过这里都能浮想联翩。据说纳兰公子的最后一位情人就住在烟斜袋街,他们常常相约在黄昏的银锭桥。这座神秘的宅从来不向外开放,它一直是私宅,代表身份和地位。我只能在雕空的石窗棂向内看,可以看见亭台水榭的一角,奢华程度无法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