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月中下旬,中山市委市政府即将推出一个全新的文化概念——香山文化,什么是香山文化,为什么要对它进行挖掘和整理,它的渊源流变对今天的中山发展有何种特殊的意义,独家约请正在整理挖掘这一文化概念的中山知名学者胡波对此进行了阐释。
古人云:“凡居民材,必因田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宜其宜。”文化总是渊源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植根于特定的社会结构。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孕育着不同的文化类型。
今日包括中山、珠海和澳门在内的区域,古称香山。南宋绍兴22年(115 2年)设香山县,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易名中山县,1983年撤县改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从香山县到中山市,香山历史文化经历了宋元萌芽期、明清积累期、近现代成熟期和当代发展期四个阶段,在历经多次的人口迁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逐渐形成了一个开放兼容、文化多元的社会文化体系,表现出坚守正统与开放创新并存,趋利务实与热情浪漫同在,刚勇好强与文质彬彬兼备,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合一的文化特征。
从历史上看,香山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香山的历史既是一部移民史和创业史,又是一部爱国史和改革开放史。香山文化实际上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和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古南越文化的特征,其方言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买办文化、华侨文化和名人文化,又构成了香山文化博大精深而又精彩纷呈的人文画卷。从文化特性和文化类型上看,香山文化就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香山文化是今日中山人、珠海人和澳门大多数人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作为香山文化主体的中山人,率先提出发掘、保护、研究、开发和利用以方言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买办文化、华侨文化和名人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香山文化,无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用“香山文化”这个概念来概括历史上的香山人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既整合了历史人文资源,又丰富了岭南文化内涵。香山文化经宋、元、明、清四朝的历史积淀,到近现代日臻成熟。香山人才辈出,文风鼎盛,不仅孕育了开启中国现代化闸门的先驱人物,而且也涌现了一批思想文化和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英才俊彦,他们是香山文化的领军人物,亦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改革开放后,中山、珠海和澳门三地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与融合,再一次推动了香山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中山,以占全省1%的面积2.7%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3.8%的生产总值,经济总量居全省21个地级市的第五位,去年获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殊荣。目前,中山人民正努力建设“两个适宜”的和谐中山与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市,既是香山文化的具体印证,又是对岭南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其次,用“香山文化”来诠释曾经包括中山、珠海、澳门在内的香山历史与社会变迁,有利于今日三地的文化认同和资源共享,有利于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开拓与创新。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和民族的魂,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趋同化的当今世界,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对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培育家园意识和民族精神,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今天中山、珠海和澳门已经超越了50多年前的香山县和中山县这个行政区划上的界限,但她们文化同根、历史同源。因此,传承和弘扬香山文化,更加有利于整合海内外多种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资源,更加有利于推动中山、珠海和澳门三地的合作与发展。
最后,发掘、整理、研究香山文化,不仅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涵,而且深化了人们对岭南文化、乡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有利于推动中山、珠海和澳门三地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过去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历史上的香山地区之人与事等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但都未站在香山文化这个大视野下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学术关照,因而隐藏在香山经济社会和历史文化背后、并影响或制约该地区社会发展的人文精神和文化性格,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掘、提炼和弘扬,传统香山人的博爱、创新、包容、和谐的文化资源之价值与意义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殊为可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与弘扬“香山文化”,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香山是一个文化多元的移民社会,香山文化亦是一个不断变动的开放系统,它本身亦在融合与创新中不断走向新生。中山市委市政府站在历史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培育特色文化、提高文化竞争力,其实也正是香山文化精神的再现。对于今天的中山人、珠海人和澳门人来说,了解香山文化的前世今生,亦是寻求未来发展的一种文化自觉。
http://www.zsnews.cn/zt/XiangShan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