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昆虫不是蚂蚁,它的学名叫做“肿腿蜂”,是一种寄生蜂,体态和蚂蚁相似尾巴尖而细小。因为它是蜂类,所以被他蜇到引起的肿痛是蜂毒,而蜂毒的酸碱性呈酸性,所以将肥皂水或者苏大涂抹到伤处就可减轻肿痛。 管氏肿腿蜂,属膜翅目Hymenoptera、肿腿蜂科Bethylidae。1973年和1975年先后在中国广东和山东发现,随后在国内许多省市查明,均有分布。1977年原河北林业专科学校首次在室内繁殖成功,1983年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萧刚柔教授和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总工吴坚鉴定并定名为管氏肿腿蜂,2008年经许再福和何俊华订正为哈氏肿腿蜂(Sclerodermusharmandi)。管氏肿腿蜂是钻蛀性害虫幼虫和蛹的体外寄生蜂,主要用于防治粗鞘双条杉天牛,轻杨天牛,杨干象,白杨透翅蛾,星天牛等多种钻蛀性害虫。 管氏肿腿蜂形态特成虫具有有翅和无翅个体,有翅雌蜂占50%左右,而雄蜂有翅个体占绝大多数(92.7%),雌性比93%~96%。 1、成虫 雌蜂体长3mm~4mm,分无翅和有翅两型。头、中胸、腹部及腿节膨大部分为黑色,后胸为深黄褐色;触角、胫节末端及跗节为黄褐色;头扁平,长椭圆形,前口式;触角13节,基部两节及末节较长;前胸比头部稍长,后胸逐渐收狭;前足腿节膨大呈纺锤形,足胫节末端有2个大刺;跗节5节,第5节较长,末端有2爪。有翅型前、中、后胸均为黑色,翅比腹部短1/3,前翅亚前缘室与中室等长,无肘室,径室及翅痣中室后方之脉与基脉相重叠,前缘室虽关闭但其顶端下面有一开口,这些特征是肿腿蜂属所具有的特征。雄蜂体长2-3mm,亦分有翅和无翅两型,但97.2%的雄蜂为有翅型。体色黑,腹部长椭圆形,腹末钝圆,有翅型的翅与腹末等长或伸出腹末之外。 2、卵 乳白色,透明,长卵形,长0.3mm左右,宽0.1mm左右。 3、幼虫 黄白色,体长3mm~4mm,头尾部细尖。 4、蛹 离蛹,蛹初期为乳白色,羽化前为黑褐色,外结白茧,长4mm~4.5mm。 肿腿蜂一年的发生代数随其种类及所在地区的气候不同而异。在河北、山东一年发生5代,在粤北山区一年5代~6代,在广州一年可完成7代~8代。肿腿蜂以受精雌虫在天牛虫道内群居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出蛰活动,寻找寄主。其钻蛀能力极强,能穿过充满虫粪的虫道寻找到寄主。雌蜂爬行迅速,1min可爬行0.5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