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纪珊瑚礁与现代珊瑚礁分布特点对比

2025-04-05 08:03:5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柴达木盆地石炭纪珊瑚礁十分发育,特别是近年来在珊瑚礁灰岩中发现大量油苗,其分布特征与现代珊瑚礁非常相似,彼此间沉积古地理特征完全可以对比。

1)均处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环境。珊瑚从古生代初期开始繁衍,一直延续至今。珊瑚属种多,演化快,常成为划分地层的依据。特别是造礁珊瑚对环境要求严格,大多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中,热带珊瑚礁的珊瑚只能在水温高于20~30℃的地区生存。盐度为27‰~40‰的海水中,最佳盐度范围是34‰~36‰。并多生活在水深0~50m的光照强的海水中。现代珊瑚礁一般位于北纬30°至南纬30°之间。而且随着纬度升高,其属种减少,生长率变慢,因而又可作为判断古气候、古地理的重要标志(图6-1)。全世界现代珊瑚礁总面积估计为28.43×104km2,其中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包括红海、印度洋、东南亚和太平洋)占91.9%的面积。仅东南亚就占32.3%的面积,无论在大洋或浅海区,珊瑚礁总是生长于海底的正地形上,如大洋中的平顶海山、海底火山、大陆架的边缘堤以及构造隆起上。所有这些特征对于恢复石炭纪珊瑚礁沉积古地理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

2)与印度尼西亚群岛海域沉积环境相似,柴达木盆地与印度尼西亚群岛海域沉积环境相似,均处于多岛型滨浅海沉积环境。印度尼西亚拥有3.3×104sqnmi的珊瑚礁,占全世界的1/3。

3)构造活动规律相似,升降运动表现明显。珊瑚礁与地壳运动有关。正常情况下,珊瑚礁形成于低潮线以下50m以上的海域,高出海面者无疑是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反映;反之,50m以下或覆盖在平顶海山上的巨厚珊瑚礁灰岩,则标志该处地壳下沉。根据珊瑚礁灰岩的产状、厚度和分布等特点,可以了解地壳运动的性质和特点。地壳活动区因地壳活动频繁,升降幅度也大,常常会形成巨厚而结构复杂的珊瑚礁灰岩;稳定区地壳升降幅度不大,通常形成厚度不大、结构较简单的珊瑚礁体。地质时期珊瑚礁分布的北界不同,现代造礁珊瑚多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30°范围内,而古生代珊瑚的分布与当时的纬度关系也十分密切,大量统计资料表明,自中奥陶世—二叠纪珊瑚分布范围自北向南迁移。据初步统计,自中奥陶世到现在,地球古赤道位置变化幅度为50°,其中古生代移动20°,平均每百万年移动0.085°;中生代到现在移动30°,平均每百万年移动0.12°。这种变化规律同样得到古植物、古脊椎动物分布变化的证实,并且与古地磁测试结果基本吻合。除此之外,珊瑚的分布还受到地壳拉张或挤压及升降运动的影响(王宝瑜,1996)。在晚侏罗世北界自英国经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以北、高加索直到帕米尔一带。以后,北界逐渐南移,到第四纪才与现代大体一致。

图6-1 现代珊瑚礁分布图

4)含油性相似。珊瑚礁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礁灰岩是多孔隙岩类,渗透性好,有机质丰度高,是油气良好的生储层。目前已发现和开采的礁型大油田有十多个,可采储量50×108t。礁型气田也是高产的。大型油气田多产于古代的堡礁中。珊瑚礁及其潟湖沉积层中,还有煤炭、铝土矿、锰矿、磷矿。大量资料表明古代珊瑚礁和礁灰岩是石油赋存有利地区,据推测,世界约70%的石油与礁灰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