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人性论对生死观的影响。“汉代人普遍认为人性本恶,倾向于荀子的人性观。 司马迁也不例外,他对人性的看法主要受黄老和荀子的影响,认为人性本恶,认是趋利避害,自私自利的。人的自然本性和生存本能,在生活中往往超出道德因素的制约,支配着人们的行为。
司马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是苦难人生的精神支柱。当人们遭受到人生的最大不幸时,往往会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天地,悲痛欲绝,甚至用自杀的方式摆脱痛苦。但司马迁对于个人命运中的幸与不幸,都以同样的心’晴冷静地对待。
注重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生死观。诚然,司马迁的生死观有着丰富的内涵,但注重人生价值实现,扬名于后世,成就大我,无疑是最重要的方面。司马迁赞扬忍辱含垢,以就大业的生,反对苟且偷生和随意轻生。为此,他赞成韩信的忍受胯下之辱;伍子胥的弃小节,背父兄,去国远逃;勾践的卧薪尝胆。
司马迁立志以“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伟大志向,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在这种可贵的价值观的精神支配下,他才能把别人无法接 受的痛苦和不幸当作生命的组成部分,把任何灾难看成上自时间开端、下止时间尽头的自然因果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这种人生观、苦乐观,使司马迁从苦难中得到再生,并使他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司马迁悟出了困厄与“立名”之间有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因此他没有被一种极端痛苦的情感所压倒,而是从“肠一日而九回”的绝望中解脱出来,并产生了继续 生存下去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