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现的定义:计算一定量未来货币的现在价值的过程称之为贴现这里首先牵扯到"现值"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同样数额的一笔钱的现在价值总是高于其未来价值的(这本质上是由社会进步导致的),比如说,假如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是10%,那么现在的100块钱投资出去等到一年后就变成了110,因此一年后的110块钱的现值就是100,而计算110块钱的现值的过程就是贴现,计算出的比率就是贴现率,即110=100×(1+x)。容易发现,在数值上来说,投资回报率(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利率)是等于贴现率的,但是,两者的方向不同。利率是从现在指向未来,而贴现率是从未来指向现在。
中央银行降低商业银行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贷款投放与收缩的途径主要有:一是贷款收益效果。贴现是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收益的、能够对商业银行利润产生重要影响的重要的资产业务,降低商业银行贴现率,就意味着商业银行买进票据的现金折现率降低,商业银行收益将会减少。在贴现率降低而贷款利率不变的同时,自然贷款业务的收益高,商业银行当然要追求更多的放款业务了。二、利率浮动效果。目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可以在[0.9,2.3]范围内自由浮动,而贴现利率基本是固定了的,浮动范围较小,利润空间响应较小。三、规模效果。商业票据的贴现以企业的真实交易为背景,一些企业的交易具有加强的季节性,掉期交易的操作时间较短,一般只有3—6个月,交易金额超过百万元或上千万元的不多,因此一般贴现的期限不长,贴现金额不大。而贷款业务基本上不受期限与金额的限制,长可至三到五年,贷款金额最高可达上亿或几十亿元。很显然,两种业务的操作成本也会有很大的差距,自然就要刺激商业银行追求贷款业务了
因为储户提前取出储蓄,商业银行就会寻求中央银行的贷款来支付,而提高了贴现率之后,商业银行寻求央行贷款的利息增大,使得商业银行不会向央行借贷,从而使用储备金,如果储备金不足,导致储备金流失过量不足,就被迫抬升商业银行的利率。从而达到限制资金流的目的。反之同理。关键在于商业银行的储备金的多少来采取这一政策,否则作用将大打折扣,或者导致消极的作用
贴现是指远期汇票经承兑后,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贴现市场上转让,受让人扣除贴现息后将票款付给出让人的行为或银行购买未到期票据的业务。
贴现率又称“折现率”。指今后收到或支付的款项折算为现值的利率。常用于票据贴现。企业所有的应收票据,在到期前需要资金周转时,可用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或借款。银行同意时,按一定的利率从票据面值中扣除贴现或借款日到票据到期日止的利息,而付给余额。贴现率的高低,主要根据金融市场利率来决定。
估算模型: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与贴现率估算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用不可分散化的方差来度量风险,将风险与预期收益联系起来,任何资产不可分散化的风险都可以用β值来描述,并相应地计算出预期收益率。
E(R)=Rf+β(E[Rm]-Rf)
其中:Rf =无风险利率
E(Rm)=市场的预期收益率
投资者所要求的收益率即为贴现率。
因此,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公式可以看出,要估算出贴现率要求以下变量是已知的:即期无风险利率(Rf)、市场的预期收益率(E(Rm))、资产的β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