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淮安人民蜂起响应。著名军事家韩信即于此时仗剑从戎,立下赫赫战功。西汉年间,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楚州区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秦汉时期,境内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灌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护农田,并修破釜塘灌溉农田。铁制农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广,故虽迭经战乱农业生产仍有较大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自境内穿过,陈登则筑邗沟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内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文化也发展到较高水平,汉代兴起家学和私学,并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家,如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宋元时期,境内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发展,府、州、县学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颇多,如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主修《奉元历》的著名盲人天文历算家卫朴,开明清写意画先河的著名画家龚开,《画鉴》作者、著名书画鉴赏家和理论家汤卮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题刻,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兆页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两朝仅山阳(今楚州)一县就有进士200余人,河下镇还出了状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话。这里还产生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著名经学大师阎若璩,“扬州八怪”之一的花鸟画家边寿民,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等一批名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等都曾驻节境内,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彭雪枫、邓子恢、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军队高级将领都曾在此战斗过。 2001年市政府实施“三淮一体”战略(即原地级淮阴市、原县级淮安市、原淮阴县“三淮一体”),充分利用原县级淮安市的历史人文等资源(注:原县级淮安市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周恩来总理故乡,并作为地区州、郡、府治所达千百年,长期为江淮平原中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及交通中心,人文历史资源非常丰富),提升本地区整体知名度,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更名为楚州区整体划归为新地级淮安市的市辖区,原淮阴县划归为新地级淮安市的淮阴区。如此,“三淮”整合为新地级淮安市,辖清河、清浦、楚州、淮阴四区。 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其辖区楚州(原县级淮安市)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都市”,并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誉。 淮安历史上英才辈出,尤以楚州区为甚: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就诞生在这里,此外还有汉代军事家韩信,汉代辞赋家枚乘,南宋抗金女英雄梁红玉,“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清朝的抗英民族英雄关天培等,《老残游记》作者刘鹗也是在淮安长期定居期间创作了《老残游记》这一名作,吴鞠通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