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佛塔,是座宏伟瑰丽的佛教艺术建筑,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和柬埔寨的吴哥古迹齐名,被世界誉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之一。溯其源,公元9世纪,崇奉佛教的印尼夏莲特拉国王为了收藏佛祖释迦牟尼的小部分骨灰,动用了10万奴隶,花了10余年时间建成了这座举世闻名的佛塔。
婆罗浮屠位于印度尼西亚,大约于公元750年至850年间,由当时统治爪哇岛的夏连特拉王朝统治者兴建。“婆罗浮屠”这个名字的意思很可能来自梵语"ViharaBuddhaUr",意思就是“山顶的佛寺”。后来因为火山爆发,使这佛塔群下沉、并隐盖于茂密的热带丛林中近千年,直到19世纪初才被清理出来。
在印度尼西亚语中,庙宇又被称为坎蒂(candi)。这个词也被随意地用于描述任何古代建筑,比如:门框和浴池。婆罗浮屠的命名来源并不清楚,尽管印度尼西亚多数古代庙宇的原名都已经失传。“婆罗浮屠”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斯坦福·莱佛士爵士的书《爪哇历史》中。莱佛士记载了一座称为“婆罗浮屠”的佛塔,但没有更早的资料记录相同的名字。唯一记载这座佛塔线索的爪哇古老手稿是MpuPrapanca于公元1365年所著的,其中称一座佛教庙宇为“浮屠”(Burdur)。这座浮屠很可能就是婆罗浮屠,但此手稿没有更多的信息让人确认它。人们认为莱佛士记载的名字Bore-Budur以及衍生的BoroBudur,在英语语法中表示婆罗(Bore)村附近的庙宇;书中多数佛塔都用附近的村庄命名。如果按照爪哇语的习惯,佛塔的名字应该是BudurBoro。莱佛士同时认为Budur可能对应于现代爪哇语中的婆罗浮屠,即是:古代的婆罗。另外一种假设认为Boro源于古爪哇语的bhara(尊敬的),佛塔的名字就是“尊敬的佛陀”。也有人认为佛塔的名字来自于爪哇语的biara(庙宇),意为“婆罗的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