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注:一部分国内学者认为封建一词指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这和马克思提出的封建概念属于"同名不同义",容易引起混淆。过分强调政治制度上的封建,而忽视了社会制度上的封建会误导大众认为封建一词仅仅指西周的政治制度,若不澄清,会出现学术道德问题。故此处的封建社会指马克思所说的封建社会。西周的政治制度称其为"分封制"更为准确,"封建"一词为避免重名,应避免使用。)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商朝之后的周朝首都从镐京东迁至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之前周朝国都在镐京之时称为西周。
东周又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两个时期。因此这一时期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是因为孔子作春秋,战国是因为战国策这本书,在战国策之前,战国指的是当时的七大诸侯国,春秋战国的分界在bc476也有另外的说法,在bc453韩赵魏灭智,或者是bc403三家分晋。分界的主要事件就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