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地为牢 转:对联的形式和要

2025-02-24 02:10:48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对联的形式和要求(之一)
对联写作上要做到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平仄对应、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一)词性相同结构一致
一副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下联又可称为上比、下比,出句、对句,对头、对尾等等。
在写作上,
要求上下联同一位置所用的词性相同、
结构一致,
做到名词对名词、
动词对动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
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下
面先看一副对联:
万家腾笑语
四海庆新春
此联,以“万”对“四”属于数词对数词,
“家”对“海”属于名词对名词,
“腾”与“庆”
两个动词相对,
“笑”

“新”是形容词相对,
“语、春”又是名词相对。从结构上看,上下联
都是主谓宾句式。而下面这副对联在用词和结构上都存在问题:
春艳百花开满地
时祥万事喜盈门
问题主要出在后三字上,单看“开”

“喜”两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此处转化为
名词,
“喜气”的意思)
,词性不类;从整个结构看,
“开满地”是动宾结构,
“喜盈门”属于
主谓宾式短语,结构不一致。
其实,
作对联只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
牢记同类词相对,
结构相同这一要领就不会出毛病
了。在古代,词性分类没有现在这么细致,作对联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
对活”
。所谓“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下面看一个简单的词性名称对照表就会明
白。
实字(名词)
天、地、人、树、鱼、花„„
活虚字(动词)
打、吹、腾、升、进、出„„
死虚字(形容词)
高、矮、长、短、大、美„„
助字(动词)
乎、耶、哉、也、焉、兮„„
以助词相对的联句如一名士自挽联:
虑无忧,老夫去矣
克勤克俭,小子勉之
联尾“矣”

“之”两个助词相对,起到加重语气的作用。

古人作联,将实字即现代之名词分成十几个小类,如“天文类’

“地理类”

“时令类”

“植
物类”

“人事类”等等,要求“天文对天文”

“地理对地理”

“人事对人事”„„,现代人
作联可以放宽一些,只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就可以了。
联作四弊
对联创作,看似短小容易,实非如此,亦需反复推敲,力求精准也。观近年征联及各论坛联
作,常见有隔、重、俗、造四弊。要提高对联质量,此四弊非除不可。
弊之一:隔
隔即不联,上联与下联、上下联各自的内容之间,所述事物互不相关,缺乏必然的联系,貌
合而神离,
似对而实隔。
如婚联:
“克勤克俭偕白头;
晚婚晚育惜青春。

“克勤克俭”
与“偕白头”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而“克勤克俭”与“晚婚晚育”相对,也无浑然一体的结合。
再如“一劳永逸长生乐;万象回春大地新。
”平仄、对仗尚可,但上下联孤立存在,难以表
述完整主题,
实难称之为联。
曾记数年前一次征联,
有联上联乃
“亚运会„„”

下联为
“共青团„„”
(具体记不清了)
,内容相隔千里,却登榜首之位,当时曾戏称之为“政治对联”

所谓对联,应既对又联。对,即内容、形式的对仗,联,即照映、贯通、呼应也。上下联应
双矢一的,
殊途同归。
只顾形式之对,
不管内容之联,
难称曰对联,
更非佳联。
上下联之间、
上下联各元素之间,非简单相加,而应互相依存、彼此制约、共同作用,形成一和谐、完美
之整体。
古人律诗中之流水对,常为难得之佳联,即因其一气呵成,畅而不隔,如行云流水,妙韵天
成也。如白居易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王维之“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陆游
之“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均属佳制。
隔是思维紊乱之表现,隔乃胡拼乱凑之结果。欲制佳联先除隔,不隔方可出佳联。
弊之二:重
重,即重复之意,乃上下联内容重复,或上下联各元素内容重复,旧称“合掌”
。此类联例
举不胜举。如“神州大地美如画;祖国河山灿若霞”

“争做长征突击手;勇当四化带头人”

“凭汗水兴财家家富;靠劳动致富户户欢”

“双性有缘方结好;双方如意始联姻”等等,均
属重复之列。重复,与对而不联之“隔”恰恰相反,乃联而不对也。这种对仅是文字形式上
的词性相对,其内容实为一物,不是相对,而是雷同。从信息论观点看,上下联所提供之信
息只有一个,即1+1=1;从系统论观点看,全联乃内容单薄之单因此而已;从哲学观点
看,违反对立统一之规律;从艺术角度看,内容贫乏、单调、枯燥、呆板。
我国向有“正对为劣,反对为优”之说,
正是因为正对内容多为并列关系,
上下联内容相似、
相近或相关,把握不准,则易出现“合掌”之弊。反对则多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描画,在
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上下联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如“青山
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等,上下联内容互相映衬,形成对照,犹如二珠合璧,相得益彰,使楹联具有强烈艺
术效果,给人以深刻印象。流水对以自然浑成取胜,反对则以阴阳互补称雄。
弊之三:俗
俗,即俗气。众所周知,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富有新意,言人之欲言,言人之不能言,
切忌人云亦云,老生常谈。纵观今日之联坛,特别是在网络对联创作中,缺乏创新,翻抄旧
联的问题却日益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创作手法上重技巧,轻意境,往往容易落入俗套。对联是一门古老、通俗的艺术,在
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众多的制联技巧,
对此有人称之为修辞手法,
有的称之为联格。
这些修辞手法,是长时间积累沉淀的结果,自有其生存发展的道理。但在网络对联创作中,
却难以见到百花齐放的局面,
大多数联友似乎更喜欢某些联格。
于是乎,
我们在许多对联论
坛上,看到的都是析字联、双关联、偏旁联之类,最近词牌联又成为一些联友的喜好。这些
表现手法已到了泛滥成俗、惹人生厌的地步,什么“山石岩”

“白水泉”“女子好”“江河湖海”“杨柳松柏”
,随处可见。类似的对联不是不能作,但到了滥的地步,只能说许多联
友还停留在模仿的阶段,看似创新,实则是古人联作的翻版。
二是在联语内容上套用古语,落入俗套。
其中尤以春联创作为最,
俗套的对联比比皆是。什
么“春回大地百花争艳,福满神州万象更新”呀,
“风调雨顺年年好,国泰民安处处春”呀,
“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呀,简直使人望而生厌,俗不可耐。如果这些对联出
现在联书中,
出现在一些专题网站的集合中尚属正常,
因为他们兼有保存资料的功能,
但在
许多征联活动中却屡屡出现类似的问题,就不正常了。去年某报刊出的近百副马年对联中,
有近半数含有“万马奔腾”

“马到成功”的词语。时代在前进,艺术在更新,如果总是老调
重弹,
对联创作还谈的上什么发展?韩愈当年提出的“惟陈言之务去”
的文学主张,对于今
天的对联创作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对于这种求量不求质,
求快不求新的粗制滥造问题,
联友们勿须自警。
弊之四:造
造,即生编硬造,矫揉造作。有雕琢之态,无自然之美。对联,作为一种传统的、大众的文
学形态,
与其它文学形式
(特别是诗词)
一样,
要追求真情实感、
通俗自然。
在文学创造中,
古人历来有两种美感追求,即“错采镂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并且认为后者是更高
的但又难以企及的境界。
“芙蓉出水”之美追求的是平淡、自然、单纯、质朴,李白论诗: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谢榛说的更明确:
“自然妙者为上,精工者次之”
。但在目前
的对联创作中,许多联友却恰恰抛弃了“芙蓉出水”
,而过度追求“错采镂金”
,结果是“弃玉雕石”
造之表现有许多,
比如无意境,
许多联友的对联纯粹为对而对,
为联而联,像“冰比冰水冰,
魔更魔鬼魔”之类,读过之后不知道从中得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
话》中开宗明义: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诗词创作如此,对联创伤亦如此。无真情、无境界,闭门造车之作也。再如“造雷”
,似乎成了对联创作特别是网络对联的一种“时尚”
,每一个论坛似乎都见到类
似对联的身影:
“今世进士,尽是近视”
,甚至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且先不说此上联八
字中有七字仄声,仅就其内容而言,实在也是违反常理的“编造”之作。明月曾戏称此联易
对,当对以“近视尽是今世进士”也。这种对联,从根本上来说,反映的是一种病态,即从
所谓的别人“中雷”中追求一种满足。此乃联之大忌也。类似的如“皮背心”“古文故人做”
“李姐理解礼节”李白、李太白、李太太白、李太太太白”等,皆为刻意“造雷”之作也。“雷”非不能造,妙在“自然天成”也,如“李白居,易安居”人名镶嵌自然,不失为“雷”
中佳品。
对联的形式与要求(二)(二)平仄相对音韵谐调
如果说,对联要求做到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是为了达到整齐的建筑
美,
那么要求平仄相对、
音韵谐调则是追求有节奏的音乐美。
讲平仄合联律往往令初学者望
而却步,其实并不复杂,只要懂得汉语的一些音韵知识,按规律去试着作,循序渐进,也没
什么难的。
1
、汉语的平仄和节奏
汉语平仄,说穿了就是按照汉字的四声来区分,平仄声
不同的字交替使用,
以达到音韵谐调,
读起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汉字四声有新四声和旧四
声之分。
现代汉语的四声为阴平(音标-)、阳平(音标/)上声音标v)、去声(音标\)。阴平、阳平声调高不低,不升不降,读时可以拉长声;而上声、去声的声调有高有低,有升有降,且声音短促。人们把阴平、阳平划归平声;把上声、去声划归仄声,这就是平、仄声的区别。
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其平声在现代汉语中分解为阴平、阳平二声,上、去二声与
现代汉语一致,只有入声已消失,但在我国某些地区,如上海、广东,山西等地还部分地保
留着。古代汉语平、仄的划分是,平声属平声,上、去、入声属仄声。
要按照联律之要求
写对联,除了明白什么是平仄以外,
最好再了解点语音节奏方面的知识。何谓节奏,节奏即
有规律的重复。
世界上许多事物都具有节奏性,如山势的起伏、海潮的涨落、人肺的呼吸以
及走路时脚步之起落等等。
节奏可以给人以快感和美感。
对联属于语言艺术,
汉语语音本身
就具有节奏性,
所以对联在读法上也同样具有节奏性。
下面我们通过一副例联来分析一下其
中的节奏:
对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
这是武汉黄鹤楼上的一副七言联,联
中每两字或一字划为一个音步,
这样读起来具有明显的节奏感。
原来,
汉字每一字就是一个
音节,
每两字或一字构成一个音步,
这是联句、
诗句的一种节奏规律。
四言的音步为二二式;
五言音步为二二一式;七言为二二二一式,余者类推。每一音步的第二字
(
单音步者即本字
)
处在节奏点上,
可展现语音特色,尤为重要。
明白了语音节奏是什么,
再谈平仄就容易理解
了。
2
.对联平仄要求

为方便创作,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对联平仄格式(为表示音步所在位置,中间留出空格)
:三言联:平平仄仄仄平例联:重阳谷端午桥四言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例联:风舒柳眼雪积梅腮(注意,凡是本章例联中下标有“·”符号的表示古读入声今读平声。) 五言联:(一)平平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例联:渔歌随浪涌海货与山齐(二)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例联:生意春前草财源雨后泉
。余此类推,十言联等于四言联加六言联。这是一条规律,我们只要掌
握了上边例举的几种平仄格式就可以了,再长的联也可以用上述方法推知。
平仄在实际应
用中有几条原则需要掌握住,第一,上联尾字必须用仄声,下联尾字必须用平声;第二,上
下联之间节奏点上须平仄声字对立,否则就叫做“失对”
;第三,凡处在节奏点上的字不能
变更平仄,否则就叫“失替”
。根据以上所讲的原则,我们不妨找几副病联诊断一下病因何
在。

山墅深藏,峰高树古

湖亭遥对,桥曲波皱

很明显,下联最末一个“皱”字读去声,
属于仄声字,
违反了上述的第一条原则:
“下联末字必须用平声。


三春细雨滋苗壮

一方净
土育花红

联的病症在于,

上下联节奏点上“春”对“方”

“雨”对“土”

“花”对“苗”
三处失对,
出现了平对平、仄对仄,
违反了第二条原则。

志登高山求精进

刚下学海莫畏难

这副联的立意不错,但上下联都有“失替”之处,若将

“山”字换成一个仄声字,
“海”字
换成平声字就可以了。

3
.关于对联平仄变格和其它

在欣赏对联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
些对联,
甚至名家的对联并不完全符合上述平仄格式,
这牵涉到平仄的变格问题。
例如:


共水仙荐秋菊

长留学士住西湖

其平仄格式为: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上联
末尾“仄平仄”是常见的一种变格形式,已被大家认可,在实际创作中可以这么用。还有的
对联音步结构与前例形式

不同,
如:

于此寻孔颜乐处

超然得山水真机

其音步是二一二二
式: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仄仄

平平

这种音步形式虽不多见,但既已约定俗成,
可以备作一格。

此外,关于古今四声的运用问题,
当代联家的一致主张是,
二者可以并行,
但在一副对联中不可杂用。
也就是说,
同属于古读入声今读平声的字,
不允许在一副联内有
时当平声用有时当仄声用,必须
达到联内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