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古代演义小说中,经常会出现这么一个桥段,就是古代打仗时,其中的一方为了避免战败,往往会突然挂上一块免战牌要求休战。只要这块免战牌一挂出来,交战的另一方只能立刻停止进攻,双方一般都会立即休战。可是这样一来,难道就不怕对方诈降或者暗渡陈仓吗?说起来,这其中的原因确实有些搞笑。
免战牌虽然大多出现在演义小说中,但是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几乎每个朝代都发生过。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免战牌出现了。而且,对于春秋早期的各国来说,免战牌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春秋时期,当时周天子尚在,可是各个诸侯国之间却交战频繁,因此孟子称之为“春秋不义战”。有意思的是,那时候的诸侯国之间虽然打的是“不义战”,可是交战双方却十分讲究礼数。哪怕是打仗这种关乎诸侯存亡的大事,交战双方都还坚守着礼数,必须要按照约定的规矩来进行。
比如说,双方在开战之前,必须要先约定好时间和地点,如果一方没到或者还没有准备好的话就不能单方面开打。如果敌人因为特殊原因无法交战的话,那可能就真打不起来了,基本上不存在攻其不备或者乘胜追击这种事儿。而且,在战场上双方都不允许攻击受伤敌人,颇有一番君子之战的风范。
春秋时期的古人,对于“君子六艺”十分看重,“礼”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交战一方的统帅决定挂上免战牌时,另一方通常也会遵守约定。但是有时也有例外,例如楚庄王奠定“春秋五霸”地位的“邲之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进攻郑国。晋国与郑国交好,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就派荀林父率领大军前去救援。就这样,楚国大军和晋国大军在邲地发生大战。当时晋国势力庞大,正是兵强马壮的时候,一番交战下来,楚庄王险些战败。于是楚庄王就挂起了免战牌表示要休战,晋国统帅见此情况,也就停止了进攻。
晋军按照约定休战,可以说是遵守的君子协定。可是,楚庄王却暗中使了一个小把戏,他派人跑到晋国大营附近散布秦军要来了的消息,使得晋军内部产生了恐慌,将帅之间也因为战术发生了分歧。趁着这个机会,楚军果断出击一举击溃晋军,奠定了楚庄王“春秋五霸”的地位。
在《三国演义》这样的演义小说中,也经常会有免战牌的情节。而且,只要一方成功挂起免战牌,几乎可以说是高枕无忧了。如果对方执意不愿交战,就算派出再多的战将前去叫阵也是徒劳。每当到了这个时候,战场上就会出现戏曲的一幕,双方士兵只能隔空叫骂。
对于急于进攻的一方来说,为了迫使对方迎战,有时候只能采取一些看起来十分搞笑的办法。例如,为了激怒挂起免战牌的一方出战,往往会派遣许多擅长叫骂的士兵上前叫阵,企图激怒对方的主帅,使其恼羞成怒出阵交战。但是,这种方法往往并没有什么用,所以只能被迫休战。
一般来说,挂起免战牌迫使对方休战,也是有着一定条件限制的。通常交战双方基本上都是势均力敌,而且挂起免战牌的一方要么是据城而守,要么是有大营作为依托。另一方就算不愿意休战,也没有实力发起强攻。所以,有时候就算知道对方诈降,也只能是无计可施。
从楚国和晋国之间的“邲之战”也可以看得出来,免战牌有时候也不是特别好用。如果免战牌真的管用的话,那春秋战国时代也就不会结束了,秦始皇更不会统一天下了。如果强弱之势太过明显的话,免战牌也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当交战双方势均力敌时,免战牌才会发挥作用。
古人是讲究礼仪的一旦一方免战,另一方也会尊重对方的提议。这是古代儒文化的一种流穿,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因为那时候比较流行这种做法,只要一方申请休战,另一方必然会同意,
因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大家打仗的时候也是非常讲礼节的,所以才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