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 旧三国
在下总想在历史题材的“大片”里找一见钟情的感觉,虽和中国球迷、股民一样屡挨冷水甚至冰雹,但仍无可救药地痴心不改。
新三国似乎不想沿袭《三国演义》的套路,寻了些突破:如避免欲状孔明之智而近妖,着力将其还原成一个才智超常又可信的形象,但不知为何又塞进“夜观天象,流星坠落,凤雏有难”之类的段子,让一股妖气还是寻隙漫出。孙权与江东诸将微妙关系的剖析也有些新意。塑造得最成功的形象当属刘备,一改以往逢人便作揖流泪的所谓仁者的虚伪窝囊,展示了鼎立之主的雄豪与城府。
但不知道编剧导演等大佬们是以汉室忠臣后裔自居还是从小看惯了舞台上曹操的白鼻子花脸,新三国对《三国演义》尊刘抑曹的基本套路不仅没变反而发扬光大,把个春秋无义战的时代非要贴上忠奸善恶的标签。曹操本来是汉末大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有生之年虽未能荡平宇内,但剪除群豪雄踞北方在三分天下中几乎一直处于优势,而且其奠定的基业最终一统天下。不仅如此,曹操还是领衔“建安七子”开启一代文风的大文学家,其诗文将那个豪杰辈出的时代化作一股英雄气在天地间驰骋纵横;再看咱刘皇叔,虽是皇亲国戚祖上曾经阔过但毕竟只怀织席编履之技,最多评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单项;而孙权除偶尔砍个案角更没见还有啥特长,刘孙两人绑一块儿比孟德兄差十万八千里都有余。遍观青史,能集以上几项殊荣于一身者有几?在下想了半天,如此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范例确实难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辈虽也不少但文采都是短板,而曹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历了近两千年的考验。新三国夸张地把曹操搞成个凶狠歹毒狡诈的匪首形象,仿佛群雄争霸的乱世里无需众望所归的智勇德操,只凭叫嚣“宁天我负人不可人负我”和给部下系系鞋带就能令众多智士勇将舍命追随。曹操吟诵《短歌行》那段也像一口一口嚼崩豆似的,基本感觉都没有找到。今后若有谁重拍《林海雪原》,请陈建斌出演座山雕、许大马棒之类效果或许不错。老子都被恶搞成这个样子,同列建安七子的曹丕卑鄙猥祟,曹植轻狂放荡,就都顺理成章了吧。
可叹曹氏后裔们从祖上恩萌来的那点余智余勇都用在争什么故里和盗墓上边了,老祖宗被糟蹋成这个样子也没见谁嗫嚅出个不字来。
还有些不可思议之处,如许攸一会儿表现得智谋深远,一会儿又吃错药似地大庭广众之下诳骗曹操非要引颈挨刀。另外剧中周瑜、鲁肃、刘备、曹丕(往后肯定还有诸葛亮等)凡是患病将死之人都必大口吐血,仿佛互相传染似的,看来剧组中最好有个把略通医术的,也好根据不同的病弄出不同的症状来。当然,比起虐杀曹氏满门来这些都算可忽略不计的末节了吧。
此前,高希希曾多次说过,新《三国》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创作,但“小事不拘”使得剧情频频穿帮。例如,会盟时,公孙瓒对曹操说:“正可谓是天下何人不识君啊!”其实这是唐代边塞诗人高适的诗句。刘备参加会盟时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际出自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其后,吕布又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句诗的作者是宋朝欧阳修。对此类错误,网友调侃称:“原作者应该穿越回去索取版权费了。”
镜头穿帮是《三国》的另一“笑点”。曹操和陈宫坐在草地里说话,身后竟然出现了一个饮料瓶子;三英战吕布情节中,张飞的蛇矛在上个镜头中被吕布打飞插入墙中,但下个镜头,张飞又手持蛇矛了!还有网友将身上有英文字母“CR”的赤兔马截图发到了《三国》贴吧,并感叹:“天哪,一不小心发现赤兔马还是进口的 。”
穿越台词更是数不胜数呀,例举如下:刘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朝顾炎武:我要穿越回去索取原创版权……)
袁绍:天下何人不识君(唐朝高适:这明明是剽窃我的作品《别董大》!)
小校:主子爷…主子爷…(话说,这难道不是清朝奴仆的流行用语?)
董卓:咱家,要宴请各位百官赴宴!(“咱家”是明朝太监的一种自称)
此外,我们在看新版三国中,更能出乎意料的发现,高希希语文没有学好,应该说根本不及格!
乱用台词如下:
●王允:这是小女貂蝉。
董卓:你真是金屋藏娇啊!(该成语源起汉武帝小时说要建一座金屋来娶表姐陈阿娇,后用来比喻纳妾或偷藏情人的意思)
●董卓(称呼李儒):李兄弟……(李儒,正史中无此人,《资治通鉴》卷第五十九有此人,演义中他是董卓的女婿和谋士,称呼他为李兄弟,那是完全乱了辈分。)
●袁绍:孟德,你班师回朝了。(曹操追击董卓大败而回,但此成语是用来形容胜利而归的)
现代话语数不胜数:
●王允(劝貂蝉):欲要杀禽兽必先献身于禽兽。
貂蝉:义父此举与禽兽何异?
●刘岱:我有上将军潘凤,手执一柄百斤重的开山斧,有万夫不当之用,此人必可斩杀华雄。
袁绍:你敢出战么?
潘凤:有何不敢?我的大斧早就饥渴难耐了!
●陈宫:孟德!我们作孽了!!他们杀的不是我们,是猪!
●曹操:要杀便杀嘛,何必犹豫,搞得自己很痛苦。
●王允家下人:老爷,吕布是来给貂蝉小姐送生日礼物的。
●曹操:我的脑袋太贵,你的又太便宜,抱歉。
读完三国,真是让人“饥渴难耐”,正如潘凤所说:“我的身体早就饥渴难耐了!”
新三国看至32集,个人主要有几点想发表,三国是三国演义,所以你可以不尊重历史,但是我不知道你编剧的时候想过突然的改变对观众来说能接受不。
演员上面的问题大家有目共睹,就不说了。曹操灭张秀,因好色损失大将典韦,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明,这是一个反应人物形象的典故,为什么不提,典韦可是曹操最喜爱的武将阿。。。
魏国谋臣何其多,你也不要太离谱了,看起来整个魏国荀彧才是老大,那郭奉孝可是天生的奇才阿,他在有生之年给曹操的帮助可比荀彧多多了,你到好,人家怎么死的都不提。
官渡之战太过潦草,基本都是看怎么打打杀杀,袁绍手下谋臣众多阿,可惜只有许攸和田丰的争辩,沮授在这次战役中也是不不轻不重的角色,这道好,没出现。。张合 高览投降曹操貌似也没说。
其它的就不说了,总体感觉编剧太不尊重历史,可能是旧版三国在人们心中分量太重,所以对新版的难以接受,也欣赏编剧的创新精神,不过也许不是我一个人觉得实在太悲哀。。
商业运作,糟蹋名著,颠倒历史,误导国人!
老明星作秀,培养新明星
我来总结:蛋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