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辫子戏那么多,那么受欢迎

2025-04-05 00:19:4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文化汉奸”李香兰,辫子戏的祖师爷!
大东亚共荣圈的巨星
1937年,李香兰毕业回到东北。同年,满铁出资成立了满洲映画协会株式会社(后简称满映),17岁的李香兰加入其中,由此开始了自己长达7年的演员生涯。她主演的第一部电影《蜜月快车》,奠定了她“懂日语的中国少女影星”的地位。其后,她又出演了《支那之夜》、《白兰之歌》等电影。这些影片大多讲述中国姑娘爱上日本男子的故事,李香兰在片中形象艳丽、性格温柔,很符合日本男人对中国女人的完美设定,很受日本人欢迎,却因奴化意识太强,完全不能被中国人接受。到1942年,李香兰已是“东亚共荣圈的巨星”。
一九四二年的满映电影《迎春花》,满映是“满铁映画制作所”的简称,为当年日本人配合其“国策电影”政策在伪满洲国设立的电影制作机构。看《迎春花》,可以看到影像的下边有中文字幕,显然是放给中国人看的。
满映出品的电影,内容无非有二:一,描写日本人对大陆的扩张,二,描写日中两国人的恋爱故事。两者其实都是日本人借以宣扬其“大东亚共荣圈”的“国策”的手段。《迎春花》看似说的是一个恋爱故事,剧中却透过日本人的说话,透露其赤裸裸的侵略者嘴脸。
电影还暗示,当时日本人在东北的大多数公司还或明或暗地协助或配合日军侵略而进行种种服务,前不久看到一部纪录片,讲述的正是当时的在东北的日本商人所进行的种种服务,如勘探地形,绘制地图,连最偏僻的东北边远地区的地理状况也了解得一清二楚。《迎春花》的另一处,这个日本建筑分社的社长竟然明目张胆地对中国人说:“我前天到博物馆,看见不少六朝字画,非常漂亮。中国的字画真是没得说,当时我还发现了辽代的壁画,可真是棒。我当时还想,那个壁画,能不能带到日本去。其中的一张画着水鸟,无论是色彩、线条和构图,和日本的古画一点也不错。一千年前的满洲的绘画,同日本五百年前的绘画,都是同出一源,日本的美术跟满族的美术,说得再广一些,都是东亚的艺术。”满口诡辨言词的底下,是对中国古文物垂涎欲滴的大盗嘴脸。
在这样的狼子野心下,《迎春花》的所谓描写“日中两国的恋爱故事”的主题,不过是日本人用来包裹其意图的糖衣。电影的内容其实很简单:从日本来中国东北日本人公司工作的日本青年,其感情徘徊于媒妁之约的本国女人八重(木暮实千代饰)和在日本人公司工作的中国姑娘白丽(李香兰饰)之间,影片为了讨好作为观众的中国人,特别显示这个日本男青年倾向于中国姑娘的好感。而对于中日女人的对比,也特别以中国姑娘的泼辣爽朗和天真热情与日本女人的呆板忧郁构成鲜明的对比,来显示这个日本人对中国女人的热情。编导的企图,不外是借此突出其“东亚共荣”“日中亲善”的“国策”。
一九四零年日本导演伏水修的《支那之夜》拍得那么赤裸裸--同是李香兰饰演的中国姑娘,原本讨厌日本人,却在被日本人长谷川一夫掴了一巴掌之后,不但没有反感,反而爱上了这个日本人。一九四五年,就是这个镜头成为她是汉奸的罪证--日本女人回了东京,中国姑娘则去了北京。
这和辫子戏如出一辙!
如:吕四娘爱上雍正等;

回答2:

时间离得近,历史考究还原的成本低!在民众中的知名度高!更容易开展艺术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