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全面的生产观

2025-05-01 05:28:5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第一、 全面的生产观理解
全面的生产观将是人的精神世界、精神生产支配物质世界和物质生产的时代,是的产品—新的物流必须包括三部分:满足物质再生产需要的物流、满足人自身再生产需要的物流和满足精神再生产需要的物流。同样,要不断地进行人自身生产,就必须不断地补充人自身生产所消费的人流、物流和知识信息流。否则,人自身生产过程就会中断。但是,人自身生产生产的是新的人流,尽管生产过程中消费的人流可以由它的结果—新的人流来补充,但生产过程所消耗的物流、信息流则是它的结果无法补充的。可见,人自身生产必然以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必然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需求、相互满足。同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一样,精神生产也是一定的物流、人流和知识信息流的消费过程和新的信息流的生产过程的对立统一。要维持精神生产的再生产运动,精神生产所消费的物流、人流和信息流就需要补充。但是,精神生产的产品只能补充信息流的消耗,而不能补充人流和物流的消耗。因此,精神生产必然与物质生产、人自身生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一方面,它必须分别向人自身生产和物质生产输出一定的信息流,以满足它的存在条件—人自身生产和物质生产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必须分别从人自身生产和物质生产输入一定的人流和物流。通过对三种生产的再生产运动的考察,可以发现,三种生产成为一体的联结途径,就是社会生产有机体的循环系统。它包含两个基本层次:一是三
种生产各自按一定的规律周转循环;二是三种生产之间转化循环(表现为输出与输入的统一)。前一层次的周转循环表明三种生产是继起的,是自成系统的;后一层次的循环转化表明三种生产是并存的,是互成系统的。社会生产有机体正是一个以这两个基本层次的有机统一为内容的复杂的动态立体网络模式。因此,我们应当积极保持三种生产的动态平衡,加强对三种生产的科学管理,实现三种生产的计划化。 第一,要把发展物质生产放在首位。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生产运动的核心,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因此,从整个社会生产来看,首先要搞好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两大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劳动力再生产的量和质,要同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相适应。全体人口再生产要伺消费资料的再生产相适应。
第二,精神生产要同物质生产的发展相适应。
精神生产是一个系统,包括教育、科研、出版、文学、艺术等部门的生产活动,它本身应当有一个合理的机构。精神生产虽然有其相对独立性,但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产决定的。“精神生产是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①。两种生产的发展在整体上是同步的,但也存在着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所以,必须协调两种生产的发展,即根据物质生产的需要有计划进行精神生产,确定精神生产的内容,调整精神生产的结构,按比例安排各类精神生产部门的队伍,要有合理的人才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同时,精神生产又有超前性。因此,两种生产要保持动态的协调和平衡。
第三,人自身生产一定要与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适应。
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1)人作为生产者,只有在人生的一段年龄内;人作为消费者,则贯穿人的生命的全过程。因此,全体人口及其消费必须与物质精神生活资料的生产相适应。比如,人口与粮食生产,人口与能源供应,人口与住宅建设,人口与交通设施,人口与自然资源条件,人口与卫生医疗设施,人口与教育,人口与生态平衡,等等。人“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丰富的总体”(2)人口生产要与其他两种生产相适应,还必须有合理的人口结构—自然结构、知识结构、地域结构、社会结构。二、全面生产是主导因素转换的生产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不仅包括三种生产相互制约、相互联结的辩证关系,而且包括三种生等方面的素养和达到的水平,也包括与此有关的物质设施、机构的规模和水平,简称为智力、技能方面。另一方面是指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风貌、社会风尚,人们的世界观、信念、理想、觉悟、情操以及组织性和纪律性,等等,简称为思想、道德方面。
总的来说,中国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两个文明一起抓,才能实现全面的生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