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干扰素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最早科学家是在人体内发现了这种物质。当人体细胞受到病毒攻击时,体内自然就会产生一种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会干扰病毒复制,是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防御系统,于是科学家给它起了“干扰素”这个名字。干扰素有不同的类型,目前共有α、β、γ三种,可以用来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是干扰素α-2a和干扰素α-2。美中不足的是,目前还没有可以口服的干扰素,必须皮下注射、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其实,干扰素本身并不能杀死病毒,而是当病毒进入体内后,干扰素可以激活人体细胞内破坏病毒的基因,从而抑制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繁殖,此外还可以强化免疫系统中吞噬病毒的作用。因为这些功能,我们用其来阻止肝炎病毒在肝脏细胞内复制繁殖,并且通过破坏含有病毒的细胞来杀灭肝炎病毒。
干扰素比较适于那些感染时间短的慢性活动型肝炎患者,除了血清转氨酶值恢复正常外,e抗原和病毒DNA也要呈现阴性才算达到疗效。国外研究表明,用干扰素治疗慢性活动型肝炎,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乙型肝炎患者,其血清转氨酶指数恢复正常;而用来治疗丙型肝炎时,差不多50%的患者转氨酶恢复到正常水平。
虽然在过去二十年来,干扰素已被广泛地应用在慢性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治疗当中,其所选定的治疗对象不外是慢性活动性乙型及丙型肝炎。也就是说,带原者假若转氨酶大于正常上限五倍以上,或同时是e抗原阳性者,而无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就可以列入治疗对象。治疗需要足够的疗程,慢性乙型肝炎长达16星期,
慢性丙型肝炎则需12个月左右。
但在几年的临床使用当中,有一半左右的患者,在停止使用干扰素六个月以后,依然有复发的现象,而疗效能够长期持续的患者仅占百分之二十五。尽管如此,利用干扰素治疗病毒性肝炎,在目前依然是比较好的办法,对某些年轻的慢性活动性乙型或丙型肝炎患者也值得尝试。
参考文献:健康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