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讨论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对当前的教育现状进行反思,对教育在方向上的偏离进行调整和完善。先作简要回答:对社会来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推动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美好生活。对个人来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人生变得更幸福。
要想人生幸福,必须接受教育。通过教育而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增长了智慧、获得了职业技能、进入到劳动力市场参与财富分配、成为社会某个阶层的既得利益者、从而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质生活。显然,教育具有“工具”特性,它是我们获取幸福的重要“工具”。古时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现代有“读书改变命运”、都说明了教育的“工具”特性。
除此之外,通过接受教育,使认知水平提高,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加深了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在不断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过程中,理解人生的多重价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精神和价值层面更加理性地看问题,获得精神和情感的满足,从而形成丰满的精神世界、意义世界和幸福的生命成长。物质上的富有并不必定带来幸福的情感体验,只有从物质到精神二者共同的满足上才能产生真正幸福的情感体验。
所以,教育的两个功能,即“工具”功能和“价值”功能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暂且从狭义的教育概念上来谈关于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工具性”使其将目标指向“功利”,这是自然的。但目前中国教育的“功利化”却异化了“工具性”功能,把教育的工具功能扩大化、极端化、把工具理性置于价值理性之上,这是需要纠正的。
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架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扰乱了教育过程、催生了超负荷教育、引发了各方教育焦虑。为了分数、升学率,一些畸形的励志口号应运而生:“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提高1分干掉千人”等等。教育“产出”的可能是无理想无信念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没有社会责任感,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是他们唯一的驱动力,这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极其有害的。教育不能只为“高分与文凭”,只要起点不要终点;教育不能只有个体经济收益,人才选拔效率,社会资源分配的作用;教育不能只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内涵;教育更不能在攀比竞争中恶性循环。
实际上,“功利主义”者是不会有幸福人生的。在欲望的催促下很难停下对功利追逐的脚步,不断升起的新的欲望永远是“现在进行时”。而人生的价值则需要“梦想”,需要一点“高于柴米油盐的品相”。重教育的“工具性”,而轻视教育的“价值性”必须要加己纠正,因为它阻碍了教育终极目标的实现。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是中国社会教育观念工具化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是全体社会成员之“共谋”,不能归咎于某一职业群体。全社会的集体反思和行动才能调正教育的方向,才能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提高幸福人生的质量。
知道。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国民的素质教育,让大家都变得有文化。
知道,是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教育为国家输送人才,人才建设国家。
培养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个人可以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祖国变得更加美好富强。
我觉得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一个人有着正确的三观,也是让我们的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好,所以我觉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