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什么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是怎么做的?请写下来(习作600字)

2025-05-05 21:11:1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网上找的吗,不知道能不能用日常生活中的幼儿数学教育的探究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了“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依据这一理念,我在教育教学中进行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从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出发,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积极性,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发展,提高了幼儿数学认知能力。下面就从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做法:1、在环境中学习数学 我们的周围,每样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数学素材。幼儿生活的环境有幼儿园、家庭、社区,在幼儿玩玩具时对玩具的分类整理,玩具柜上中下的空间位置,餐具的摆放、排列中的一一对应及数守恒的知识,幼儿都可以利用这些生活中熟悉的物品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充分利用了环境资源,将数学教育活动渗透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当中,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说一说自己的身高、体重、家里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看一看日历,感知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说出自己一天的活动——起床、上幼儿园、吃饭、游戏、睡觉、离园等,引导幼儿认识时钟,感知相关的数学知识。教师只在幼儿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给予适时帮助和引导。又如:在幼儿学习了数守恒知识后,在“长度守恒”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各种操作的材料,如细铁丝、纸条、毛线、小棒等,并将这些材料中等长的两条(根)分为一组,摆成形状、造型各异的各种图案,蜗牛、马路、剪刀、小兔、蝴蝶、水中的鱼等等,分布在整个活动室的周围。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观赏:这些图案像什么?它们一样长吗?为什么?由于这些图案色泽鲜艳、材料不一,小朋友很感兴趣的议论着:它们不一样长,它们可能一样长……。这时教师让小朋友们动手摆弄、操作,他们一边操作,一边议论着。孩子们经过反复的操作、议论、思考,最后得出“等长的两种物体,它们的长度都是不变的。不论你怎样摆,怎样变换形状”。这些材料便于幼儿操作,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刺激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在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用相关的经验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在这种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摆弄中,幼儿摆脱了数学活动中的压力,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是自然、轻松和有趣;利用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引导幼儿在有意无意间以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多种数学信息,消除幼儿对数学的陌生感,为幼儿学数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奠定数学学习的基础。2,迁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幼儿经历了实践、认识、反思,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以后,锻炼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必然。 比如:幼儿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教师让幼儿掌握了数组成的方法和规律,然后把学习自主权交给孩子,根据3、4的组成,找到数组成的规律,数的组成有两种排列:按添1和减1的递增递减规律排列;按数字的颠倒位置的排列,使幼儿很快找到了5、6、7、8、9、10的排列,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分合的运用,如在两个笔筒里放9支铅笔,每个笔筒分别放几只才是9支铅笔。让幼儿思考9可以分成几和几,也让幼儿思考几和几合起才是9,促使幼儿同时从两个方向进行思考。学习“圆柱体”的教学,当孩子对橡皮泥桶产生争议时,教师指导幼儿把桶盖取下来和桶的底面叠放,目测看两个圆形是否一样大?幼儿在操作中加深了理解,较好的掌握了圆柱体的特征,培养了幼儿的灵活性;拓宽了他们的思维广度.3,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区角活动,是指活动区,提供多种多样符合幼儿需要、兴趣的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我充分利用空间,在活动室开辟了数学区,让幼儿根据自己水平自主选择区域,给予幼儿充足的活动时间和较大的自由活动空间。活动中幼儿可自由结伴,操作完一项材料内容后可到别的数学材料区去玩,区角活动活动过程是自主的,活动形式是自由的,活动材料是丰富的,较好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在自主游戏环境中,让幼儿在游戏的情节中,无拘束地利用同伴间的相互影响来共同学习、共同促进与提高。如“开心超市”游戏中,在每样水果的标价上,写上1元、2元的价钱,游戏开展中,我请两名幼儿当收银员,其他幼儿分别扮演顾客,每名顾客有10元钱,让幼儿自由地进行购买活动;购买中认识了货币,了解了货币的有关知识。总之,灵活机动地利用游戏中的随机教育内容,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愉悦而又科学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学习,通过自身与环境的接触,自由探索,动手、动脑、动口,促进幼儿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潜能。 4,探索多样化的数学游戏 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创编一些相应的数学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开始亲近数学,感知数学从而愉悦入门。 为了巩固对形状的认识,我设计了“送娃娃回家”的操作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送到正方形盒子里,把圆形片片送到圆形的盒子里,从中获得相关经验。游戏《掷筛子》中,为幼儿提供筛子,六面写有1—6的数字,通过掷筛子的点数出扑克牌排火车,复习6 以内组成,感知分解组成的排列规律。操作中让幼儿比较、感知:数字越大,火车车厢越多。 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帮助幼儿更轻松地领悟数学的抽象关系,提供幼儿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是我们每个幼教工作者的责任。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从课堂教学,到多元化的自主活动,是一次质的飞跃。要实现这一飞跃,就需要教师深入地领会《纲要》实质,把《纲要》精神贯彻落实到日常工作的点滴之中,将课程改革推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