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焉”的用法“焉”在古文中都有些什么用法

2025-02-23 09:51:2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如何辨别句尾的“焉”字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呢?
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苏轼《石钟山记》)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即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②、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吕氏春秋•奇鬼》)
“有奇鬼焉”即有个奇鬼。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 、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
此句中的“此”代方面,指称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
② 、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三国志•吴主传》)
此句中的“彼”代处所,指称孙吴政权所管辖的地区。
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心”即为表示处所的介宾短语。
②、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列传》)
此句中的状语“一篇之中”就是表示范围的偏正短语。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就是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
④、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此句中的“何”即为表原因的状语。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此句中的“以荆卿为计” 即为表行为方式的状语。

回答2:

①<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②<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④<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⑥<助>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⑦<助>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如何辨别句尾的“焉”字是兼词还是语气助词呢?
  只要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句尾的“焉”字即为语气助词,否则就是兼词。
  1、主语是表示处所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苏轼《石钟山记》)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即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
  ②、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吕氏春秋•奇鬼》)
  “有奇鬼焉”即有个奇鬼。
  2、主语是代替表示处所、范围、方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指示代词时,句尾的“焉”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 、此之谓三有礼焉。(《孟子•离娄下》)
  此句中的“此”代方面,指称前面所说的三个方面的事情。
  ② 、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三国志•吴主传》)
  此句中的“彼”代处所,指称孙吴政权所管辖的地区。
  3、状语是表示处所、范围、对象、原因、方式的词语或短语时,句尾的“焉”字为语气助词。例如:
  ①、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心”即为表示处所的介宾短语。
  ②、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列传》)
  此句中的状语“一篇之中”就是表示范围的偏正短语。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此句中的状语“于我”就是表示对象的介宾短语。
  ④、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曹刿论战》)
  此句中的“何”即为表原因的状语。
  ⑤、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六国论》)
  此句中的“以荆卿为计” 即为表行为方式的状语。

回答3:

1.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兼词,同于此,于彼,如风雨兴焉.

4.疑问代词,哪里,且焉置土石.

疑问副词,哪里,焉用亡郑以陪邻.

焉:yān

【名】

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鸟名

通“颜”(yán)。额〖forehead〗

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

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代】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it〗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副】

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史记》

【连】

于是〖then〗。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回答4:

【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回答5:

焉就三种用法。1.没有实际意义,就是一个语气词,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意思就是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以去玩弄它。焉在这里就没有实际意义,最多也就是啊,呀之类的语气词。。2.那里,那能的思,“焉能不败?”就是这个意思。3.之,此,这,这里。如“心不在焉”就是心不在这里,心不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