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贬官到海南,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小儿子苏过挑着担子过海;修葺了茅屋居住,每天吃红薯芋头,但是华丽的房屋贵重的食物从来不想。平生没有其他嗜好,把图书历史当作花园,文章作为演奏的音乐,到现在也都废弃了。尤其喜欢写诗,精深奥妙,丝毫看不到老人衰老疲惫的气象。当时,苏辙也被迁到海康,写信来告诉他说:“古代的诗人有模仿古代的诗作,却没有和古人诗的作品。追和古人的诗从我开始。我作为诗人也没有其他爱好,只喜欢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的诗不多,但是他的诗看起来朴实其实很华丽,看起来简陋其实很丰满。曹植、刘昆、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等人都比不上。我前后和他的诗共有一百零九首,其中我得意的诗篇,自认为不比陶渊明差。现在打算收集一起记录下来,留给后代的君子。让他们明白我的志趣。但是我对于陶渊明,难道只是喜欢他的诗吗?比如他的为人,我有很有感触。陶渊明临终时,写信告诉儿子陶俨等人:‘我从小就穷苦,每当家里穷困,就东西奔波。性格刚直才能有限,和世人多不相容,自认为一定为让世俗痛恨,告别人世,让年幼的你们忍受饥寒。’陶渊明的这些话,应该是实情了。我也有着各毛病却不知道,平生出任官职,触犯了不少人,这一点很是比不上陶渊明,打算用晚年来模仿他的万分之一。”啊!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身官府学乡里小人,而苏轼出任官职三十多年,被狱吏羞辱,最终不被宽恕,深陷大难,经打算晚年隐居效仿陶渊明,谁肯信呢?就算如此,苏轼的官宦浮沉生涯还能考证,后代的君子一定有类似的。孔子说“阐述而不创作,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私下里与老彭(商朝的贤大夫)相比。”孟子说“曾子、子思的思想相同。”我的小小成就,不足以议论读书人。苏辙年少没有拜师,苏轼成年后并学成出师,父亲就让苏辙向苏轼学习。苏轼常常称赞苏辙的诗有古人之风,自认为自己不如苏辙。但是自从居住在东坡,学问也与日俱增,充沛的好像大河奔来。他的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于是就和陶渊明相比。苏辙于是奋力跟随,但是常常不如苏轼。苏轼和陶渊明的诗,苏辙有跟着和的,也有一二首。写于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
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出处:苏轼.东坡题跋•卷三,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
《东坡续集》卷三苏辙《追和陶渊明诗》中引苏轼《与苏辙书》,这个应该是最原始的版本吧,不过图书馆应该很难借到,如果是论文注释之类,可以写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编的《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版,这个图书馆一定会有,自己查一下页码就可以,在上册,上册是历代文人对陶渊明的评价。实在不凑巧,这本书刚还
呵呵,恰巧早上来图书馆,就帮你查了一下,是在苏轼《与苏辙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文学史教研室编的《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上册),第35页,中华书局196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