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推动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党和国家首先采取措施解决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第一,从组织领导入手,成立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科技、教育的领导及其同经济发展的协调。截至2003年底,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召开了14次会议,作出了一系列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第二,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先后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相继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技术创新大会,明确科技工作的重点是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努力从体制、机制、政策以及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通过全面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科技和教育体制。第四,加大对科技、教育事业的投入,努力建立一个能够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科技教育发展的机制。第五,在继续实施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的同时,启动了973计划、《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国家级科技教育计划,直接推动科技教育的发展。 经过近10年的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科学知识生产数量增长迅速。载人航天飞船、基因组研究等高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相继涌现,表明我国在当今若干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某些重点和关键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1991年到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从3000亿元左右增加到180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例由10年前的1%左右提高到目前的1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科技进步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教育事业不断跃上新的台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基础教育快速发展,2000年,在大部分地区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90年的6年左右提高到2001年的8年左右。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总体规模扩大、结构改善。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2000年与20世纪70年代末期相比,我国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增加了3.4倍。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教育的发展还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知识贡献。高等学校科研实力增强,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2002年高等学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占项目总数的77%以上,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占项目总数的60%以上。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总量提高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性因素
1,科技创新是我们实施科教兴国的动力.要形成全党,全社会重视和支持创新的新局面.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切实解决科技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2,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加大科技用人制度的改革力度,充分体现知识和人才应有的价值,鼓励科技人员在竞争中创新创业.
3,尽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要努力从学习,工作,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推陈出新,让优秀年轻英才不断涌现.建立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的扩散和应用.
4,尽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和机制.要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的步伐,加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从根本上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5建立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科研体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加强原始性创新;
6,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不怕失败,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鼓励探索未知世界和客观真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倡团队精神,不拘一格地选用创新人才.这样,我们的事业就能蒸蒸日上,就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7,要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待遇.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项激励政策措施,使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贡献在分配上体现出来.我们要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我国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8,科技工作者自觉地把创造和发展先进生产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作为自己的职责,把用科学知识造福于人民作为自己的追求.
9,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1)重要性.(2)体制保证,体制创新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保证.(3)物质保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4)组织保证,成立国家科教领导小组.(5)人才保证.具体见《导与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