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刘邦
都说世事瞬息万变,风云莫测。当认真了解过刘邦他那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我才真真正正地领悟此句的深意。
刘邦,一个“好酒及色”的市井流氓,却在秦末大起义中捞到了“沛公”之位,随后自封为关中王,在“三杰”的鼎力支持下,顺利地登上九五之尊,完成了刘邦一生中辉煌闪耀的“三级跳”。
与刘邦形成鲜明对比的一位霸气英雄——项羽,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贵族,却因过于骄傲自大,根本没把刘邦放在眼里,落了个“垓下被围,乌江自刎”的下场。
朋友们,你们是否也为刘邦而感到惊讶呢?他的帝业是否靠运气捞到的呢?我原本也是这么认为。可仔细研读后,我恍然大牾。
的确,刘邦确实在楚汉之争中获得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仅用七年多的时间创立了大汉王朝。但他的霸业绝不是偶然获得的。毛泽东曾多次谈到刘邦,并指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当刘邦处于弱势时,忍气吞声,接受“汉王”之位,在汉中养精蓄锐。一待时机成熟,他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鼓作气夺取关中,这有赖于他决策得当。与之相反便是胸无城府的项羽,在鸿门宴上,让刘邦有机可逃,为自己的霸业埋下无穷后患。
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刘邦由始至终都紧遵这一原则。在萧何的推荐下,刘邦斋戒设坛,拜军事奇才韩信为大将,并将“北伐”的重任交给韩信。自己也大胆将关中交给萧何经营,放心向东进军。了解楚汉之争这段历史的人都会发现,原本想投靠强势的项羽的贤士武将大都转而投靠刘邦,甘愿为刘邦效劳,这一现象看似有趣,却暗藏着刘邦由弱及强的事实。
在军事上,项羽的的确确骁勇善战,别忘了,刘邦也有韩信、彭越等军事能人。在政治上,刘邦的军队以“仁义之师”著称,严守纪律,所到之处,大部分城池都闻风臣服;而项羽呢?他毫无政治远见,军队士兵烧杀抢掠,所到之处,百姓无不憎恨,而且残忍地坑杀了已降秦军,残暴至极,使他丧失天下民心。
至此,你应该对刘邦所成就的霸业感到心服口服吧?此时此刻,我想对刘邦说:“皇上,大汉开国皇帝之位,非你莫属!”
为人当如刘邦
项羽出身高贵,而刘邦出身低微。项羽是英雄而刘邦是枭雄。按理说,我应该欣赏项羽,但是,我却欣赏刘邦。 项羽有“匹夫之勇”和“妇人之仁”,这两个充满了矛盾的缺点。他强壮,勇猛,所向披靡。他渴望战斗,渴望和对方的主帅战斗。喜欢单打独斗,喜欢斗勇。这也就是项羽的匹夫之勇。他不适合当一个主帅,而适合当一个冲锋陷阵的将军。 项羽的仁而爱人也是公认的,为什么没有傲慢骂人的刘邦得人心呢?这就归功于他的“妇人之仁”。人家刘邦派人攻打城池,谁打下来的,就赐给谁,而项羽,只是在平时嘘寒问暖饭。但是,在攻下城池的时候,项羽却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肯分人。比起升官发财,分地封爵,嘘寒问暖算什么呢?所以,又引出了项羽另一个缺点——小家子气。 当时项羽占领了咸阳,只是抢掠了一番又回老家了。放着现成的皇帝不做,又回去坐他的楚霸王去了。项羽却觉得,如果有钱了不会老家去,岂不是衣锦夜行,谁看得见?由此可见,怪不得有人说楚人不过是沐猴而冠。 项羽也因为他的小家子气和小心眼,导致许多得力干将都离开他投靠刘邦去了。韩信,陈平,范增,钟离昧……哪一个不是出色的谋士?而项羽很幸运的拥有这么多能干的人,却不会用人。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没错,项羽的种种做法,导致了他的失败。 刘邦虽然自己没什么本事,却会用人,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出色的领袖。韩信,陈平,张良,萧何……一个个为他所用;项羽能忍,公元前206年刘邦进入咸阳,那么多的金银珠宝,但是张良一劝说,他毅然决然的退出寝宫;刘邦大方,谁攻下的地盘就归谁;刘邦不拘小节,为成大事从车上把自己的孩子推下来;刘邦不清高,他错了就会道歉,是英雄就赞赏。不管是敌还是友。 我欣赏枭雄,所以我欣赏刘邦,欣赏曹操。英雄必然不能成功,因为他们有太多的儿女情长,有太多的“规矩”。成大事者就应该不拘小节,为成功而不择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