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勃伦效应的有闲阶级论

2025-04-29 16:32:0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有闲阶级及有闲阶级制度的真正的形成,是与私有制的产生相联系的。“在文化演进的过程中,有闲阶级的涌现与所有制的开始是同时发生的。”在对有闲阶级产生的历史分析中,凡勃伦以其独特的洞察力,为私有制的产生找到一个解释思路。凡勃伦的独特性在于,从男女性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分工和所有制。
“有闲阶级与劳动阶级间的区别所由产生的初期分化,是未开化时代较低阶段发生的男女之间的分工。同样,所有权的最初形成是团体中壮健男子对女子的所有权。”对女子的所有权是从对女性俘虏的夺取开始的。占有女性的目的动机在于:“(1)统治与以力服人的性格倾向;(2)利用这些人作为其所有主具有威力的证据;(3)利用他们的劳役。”是女性俘虏而不是男性俘虏成为占有对象,可能也与气质或其他性别特征有关。对妇女的占有扩展到对妇女劳动成果的占有。于是私有制形成。 进一步,凡勃伦认为,人们之所以占有财物,其真正动机在于获得荣誉,实现歧视性对比。“所以要占有事物,所以会产生所有权制,其间的真正动机是竞赛。”竞赛、荣誉或歧视性对比的心态早就存在于私有财产产生之前的原始时代。那时,战争中的胜利以及对外掠夺的收获是部落及其首领显示其武力的方式。荣誉在敌我之间的歧视性对比中体现出来。私有财产产生之后,荣誉和歧视性对比产生于财产占有。“财产之所以有价值,已经主要不再是由于可以把它作为战斗胜利的纪念,而是由于借此证明其所有人比同一社会中其他个人处于优势地位。”歧视性对比主要是社会成员之间的对比。积累财产成为获得成就与优势的象征。财产的占有是博得声誉和尊敬的基础。为了在歧视性对比中显示自己的优越性,有闲阶级必须摒决劳动。于是,有闲阶级将劳动看成是有损体面的事情。“波利尼西亚地区的某些酋长,为了保持尊严,他们宁可挨饿,也不肯用自己的手将食物送到嘴里。”“法国某国王,据说由于要遵守礼节,不失尊严体统,拘泥过甚,竟因此丧失了生命。这位国王在烤火,火势越来越旺了,而专管为他搬移座位的那个仆人刚巧不在身边,他就坚忍着坐在炉边,不移一步,终于被熏灼到无可乌桕的地步。”为了显示财产和优越感,有闲阶级还致力于炫耀性消费。消费的目的仅仅在于消费本身,在于炫耀和攀比。为了显示优越和荣誉,甚至出现了不事生产的主妇和门客、仆人的“代理有闲”和“代理消费”。
在对有闲阶级的炫耀性有闲和炫耀性消费的动机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尽情讽刺之后,凡勃伦分析了有闲阶级及有闲阶级的存在对社会进步的阻挠作用。凡勃伦认为,“有闲阶级是一个保守的阶级。……在社会进化过程中,有闲阶级的作用是对社会的动向从中阻挠,保持腐朽、落后的事物。”因此,有闲阶级对社会进步的阻挠作用是本能性质的。而且,由于有闲阶级作为一个有只要影响的阶级,其对待改革和社会进步的态度会为其他阶级所仿效,这更增强了其阻碍作用。 “富裕阶级的一贯的示范作用,大大地加强了其他一切阶级对任何革新的抗力,使人们的爱好固着于历代遗留下来的那些优良制度。”而且,有闲阶级的存在,还会加剧资本主义的制度矛盾。“有闲(即有产业而不从事生产的)阶级与阶级过程的关系是金钱的关系,是营利而不是生产的关系,是剥削的而不是服务的关系。……它们的职务是寄生性的,它们所关心的是把它们可以移转的财产移转给自己使用,把任何归它们掌握的财产保持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