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任性、爱发脾气怎么办?

2025-04-04 06:35:27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怎么搞定爱发脾气的孩子?

回答2:

合格父母的金牌课程

回答3:

爱发脾气、任性形式主要是哭闹,目的一定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有些家长认为这是孩子的性格特点,也有家长认为自家的孩子天生没别人家孩子听话,更多的家长是知道孩子这样不好,可却无可奈何。
发脾气与任性的产生是有其生理基础的,孩子刚生下来时,由于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只能通过哭来向抚养者传递信息,所以孩子的哭其实是他生存的手段。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哭的方法一直使他获得他所需要的东西,他的潜意识里会强化哭这一手段,并一直保留着这样一种习惯。所以,即使到了他能够使用语言,能够懂得很多道理,他仍然习惯使用这一手段,因为这样更直接与有效。
在孩子发脾气与任性形成的过程中,家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一,家长爱子心切,只要孩子一发脾气,对孩子的任何需要无条件满足,让孩子觉得发脾气是一个获得需要的一个法宝。第二,家长怕麻烦,遇到孩子发脾气,总说一句“算我怕了你”最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第三,家长改变不够坚决,在遇到孩子发脾气时,总说“下次不允许了好吗?”,孩子一次次的获得当前的成功,把“下次不允许”早就忘了。第四,家庭教育不统一,当家庭中某一人准备管理时,其他家庭成员作出了妥协,最终也使孩子获得成功。
如果孩子有发脾气、任性行为,一定要及时矫正,不然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将是十分不利的。第一、这类孩子与人相处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与其他孩子的交流沟通易成问题;第二、易形成退缩型或冲动型两种完全相反的性格特点,因为在家很容易满足需求,所在以外面往往也会带有任性的处事方式,冲动且不知天高地厚,但一旦在外面受挫折后,更希望在家庭获得某种补偿,于是,成为在家是“小皇帝”,在外却遇事总缩在后面;第二,易形成不成熟型人格,现在的心理问题分类中增加了不成熟型人格这一类型,指一个人身体成熟后但处事方式仍带有儿童倾向的情况,在中国独生子女中,这一情况特别突出。
第一、对孩子的爱应有度。现在的中国家庭已进入4+2+1的金字塔形模式,孩子成了金字塔的塔尖,成了家庭的中心。而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孩子的要求,长辈们既乐于满足,也有条件满足。于是,许多家庭就无原则地迁就孩子,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即使家长当时觉得不行的,只要孩子一闹,最后还是满足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不管合理还是不合理的要求,只要犟一会,多闹一会,长辈就会满足的,即使从父母那里得不到,爷爷奶奶也会给的。这样,孩子也就越来越任性。所以,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家长对孩子的爱应有度。
第二、教育应有持久性。当家长认识到孩子的问题后,都知道要去改变,但是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有些家长就显得持久性不够。比如,对孩子的某个要求,家长开始是坚决不同意的,可当孩子哭闹不休时,家长终于妥协,记孩子的哭闹获得了成功。殊不知,这样的做法,只会助长孩子哭闹的行为。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家长该坚持的原则一定不能放松。相反,家长也不能一味的以任性制任性,例如,孩子要什么偏不给什么,要做什么偏不让做。这样对着干,可能适得其反,孩子当面可能屈从你的旨意,调过身去依然故我,任性的程度反而更趋顽固执拗。同时,也可能引发其他不良心理。还有的家长采取错误的“三步曲”教育模式,即“溺爱——惩罚——放任”,后果就更为严重。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坚持每一次教育,也要作为长期坚持的准备,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往往会出现反复的情况,这时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下去,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第三、应用一些特殊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
当孩子的这些行为比较严重时,就有必要采取一些特殊的管理手段来进行管理。
第一、关禁闭法(time
out)。这种方法在西方国家比较盛行,西方教育不主张体罚,但认为适当的惩罚是不能少的。但孩子出现发脾气的行为时,家长把孩子关在一个地方,让他暂时失去自由。关的地方要单调,无趣,不能关在让他感到有趣的地方,也不能关在让他有玩具玩的地方,主要目的是让他感到很无聊。一般关的时间以年龄为准,每周岁两分钟,到时间后,就让孩子出来,不要说任何事情,下次再出现,就再关。刚开始时,可能孩子会反抗,家长必须坚持,如果孩子在关的过程中故意弄出声音,或者叫家长等行为,家长一定要不予理睬。这种做法效果非常好。
第二、代币法。是阳性强化法的一种,是以鼓励为主的一种方法。先找到要解决的问题(会发脾气),再与孩子商量,如果孩子以后不发脾气则进行奖励,但奖励先用一些代替钱的物品,可以积攒在那里,可以到一定时候由孩子自由支配,完成孩子在之前定下的一些愿望。当孩子的被矫正行为出现好转并基本定型时,应适当消退。

回答4:

我是搞心理学的你可以参考一下我的答案:我清楚孩子三周岁后、任性起来,不听大人的话,自行其事,还爱发脾气,心理学把这一时期称为“第一反抗期”。在此我认真分析了孩子的反抗期。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反抗期呢?这是心理发展的表现。孩子的身心发展很迅速,三岁后孩子身心的独立性极大地增强起来,对成人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产生了想要摆脱成人的倾向。三岁前孩子的自我意识较弱、三岁后自我意识已较明确,“我”的概念逐渐清晰,产生了突出“我”的强烈愿望,而成人一般只是惊讶孩子的身体变化,意识不到由此引起的心理变化,因此,对孩子的态度依旧如前,于是就发生了家长与孩子的“顶牛”局面。怎样对待孩子的反抗期呢?一味地迁就则起急冒火、生硬压制,这些做法当然都是不可取的,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反抗期,孩子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首先,你要清楚孩子的反抗期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表现,你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的变化,不激化矛盾,不使其扩大化,弄得自己和孩子都很紧张。其次,对反抗期的孩子宽容一些。当然不是迁就,宽容是允许孩子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不强求孩子立竿见影地转变,对孩子的任性要进行耐心的调教,要善于等待,这样做能缓解孩子的逆反心理。
当孩子任性起来不可理喻时,我采取“冷处理”的做法,我一般主动撤出,暂时离开孩子,以此给孩子否定的反馈。待孩子冷静下来了,再进行调教。在平时活动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游戏活动
换角色
做法:和孩子一起玩“过家家”游戏,提议和孩子换角色扮演,孩子来当“家长”,老师来当“孩子”,可以再现孩子的一些任性、发脾气行为,有意难为“家长”,让“家长”来处理这些头痛的事,让“家长”来给“孩子”讲道理。有时我和刘萍协作扮演,两个人都扮演“孩子”,一个“孩子”很任性,一个“孩子”很听话,让“家长”来评价这两个“孩子”的行为,是任性好?还是听话好?
这个活动是给孩子的行为照镜子,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孩子难以在事件中清醒认识自己的行为,而作为旁观者来认识,就会有更深的感受。
“请客”
准备:“请客”图片。
做法:可以有两种做法,一种做法是按顺序给孩子看图片,一个图一个图地讲,五个图全讲完了,再从头完整讲一遍;另一种做法是:打乱图片的顺序,把5个图散乱地摆在孩子的面前,让孩子从中找出第一个图,再找出第二个图、第三个图……每找出一个图都要说一说理由,“为什么应该排这个图?”要依据图与图的关系来进行讲述。
讲完图片后,和孩子谈话,围绕交朋友漫谈,我和孩子各说说自己的朋友,说说和朋友一起的趣事,借此引起孩子招待朋友的兴趣。和孩子策划怎样邀请朋友,怎样招待朋友等,并和孩子一起积极进行准备,实现孩子和朋友聚会的愿望,让孩子当小东道主,主动招待朋友。
这样做有利于发展孩子的社会性,让孩子主动发展自己的社交能力,并从中获得快乐。
看照片
准备:家庭相册
做法:我们班很多孩子经常带相册来幼儿园。我翻开孩子们的家庭相册,饶有兴趣地又看又说,引起孩子的好奇,孩子会凑上来一起看,此时我会引导孩子有目的地在相册上找找、看看、说说。
(1)让孩子在相册中找到自己,孩子多会找到自己近期的照片,让孩子说说照片上的自己在干什么?是什么表情?回忆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照的?回忆当时的情景,重温拍照时的感受。
(2)让孩子找自己以前的照片,看看自己以前的形象,让孩子讲讲当时的情景,讲讲当时的趣事,让孩子知道,自己以前的一些事情,惊讶自己的变化:
(3)让孩子在相册中寻找自己和亲人的合影,感受亲情和温暖,还可以通过看照片向孩子介绍那些孩子不熟悉的亲戚和朋友,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家和外面的社会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这个活动既形象又有趣,能增强孩子的自我意识,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孩子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哟!老师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愿你的的孩子们永远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