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
“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美好的事物即将消逝,有着至情至性的词人,怎能不黯然神伤?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致在梦后酒醒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读者不能自持。
记得在文革中,在一次批判封资修的展览会上,展出了大量的制作精美的谜语。有一谜语就用了“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联,打一字,站在旁边反复吟咏 ,觉得意境很美。后来看谜底,才知道是一“俩”字,真是一联绝妙的谜语。
原文:
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宋代: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苹 通:苹)
译文:
深夜梦回楼台朱门紧锁,酒意消退但见帘幕重重低垂。去年的春恨涌上心头时,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
记得与小苹初次相见,身着两重心字香熏过的罗衣。琵琶轻弹委委诉说相思滋味。当时明月如今犹在,曾照着她彩云般的身影回归。
扩展资料:
晏几道跟一些歌女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破阵子·柳下笙歌庭院》有“记得青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伊寄小莲”之句,写的就是歌女。这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也不过是他众多怀念歌女词作中的一首。
这首《临江仙》含蓄真挚,字字关情。词的上阕“去年春恨却来时”可说是词中的一枚时针,它表达了词人处于痛苦和迷惘之中,其原因是由于他和小苹有过一段甜蜜幸福的爱情。时间是这首词的主要线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落花”、“微雨” ;
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句出于晏小山《临江仙》一词。此词乃怀人之作,原词如下: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首句从抒写相思着笔,互文足意,以萧杀、悲哀的笔调勾勒着词人实境。二句直接点明了此词的主题:怀人。也点明了时间:今年的春天。最妙者就当属“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了。 试想当时的景况:离别之情是那样的炽烈,实在无法排遣,于是,词人步出楼阁,伫立在花间幽径上,静静地怀旧念远着。此时,春光将尽,残花凋零,触目惊心。与此同时,又正好是细雨蒙蒙,天色越加的阴郁。面前的一切使人的心境更为怅惘,有一种“众芳独秽,美人迟暮”的感觉,而且更为强烈地煎熬着他。 一对不知时务的比翼双飞的燕子,穿过微细雨帘,从头顶掠过。由于看到这双燕子,使词人更加的愁不可堪,他在想:无知的燕子,尚且知道比翼齐飞的欢快,而有情的我们两个人,分各天涯,难以重逢,这、这、这是何等难以忍受的现实啊! 这两句应该是这首《临江仙》的精华所在,精妙之旨。它的绝妙之处是融情而入景,以景传情。 从表面来看,两句似在冷静的描写着景物,十个字却无一字提到情、愁而字,可是情自无限,愁又不尽也。 “落花”感叹青春之易逝,佳期难再;“微雨”状出心境的阴郁和苦闷。以“落花”之动,衬托着人伫立之静,以独立之久,衬托着思念的专一不二,又以“燕双飞”来配“人独立”的寂寞和孤独。字字句句都饱含着浓烈的情感。 谢榛《四溟诗话》: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婉,见乎言表。 我想,落花、微雨两句,也可以称为:“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婉,见乎言表。”很多人评论这一联时,常以“景极妍美”来表示,仔细体味,很有道理。杜甫的《水槛遣兴二首》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种景致,可谓之“妍美”,评价精确,因为鱼戏清波,燕舞轻风,加上细雨洒地,清爽无比,可构成一幅恬静、自适、清新、自然的图画了。而这里的“落花人独立”一句,是用落花的凋落衬托人的凄婉,是正衬,非反衬也。“微雨燕双飞”固然是反衬,然而在这两句中,上句为主,下句从之,下句是为了坚强上句的意识。 说到这,则应该再从整首词的角度再提一下后两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句转入相思,又回到了落花、微雨的实境中来。同时,也和落花、微雨句一样,把主观情感熔融于客观景物中去,没有正面说出自己的情绪,极深致沉婉。乃佳句也。 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说:近世词人,间情之靡靡,如伯有所赋,赵武所不得闻者,有过之而无不及焉,是得为好色而不淫乎?惟晏叔原云:“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可谓好色而不淫矣。 《白雨斋词话》:小山词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有“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既闲婉,又沈着,当时更无敌手。又《云韵集》评“落花”十字,工丽芊绵,结句依依不尽。 其实,这一联并不是小山的独创,而是借之五代翁宏的一首《春残》,原诗为: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帷。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已非。那堪向愁久,萧飒暮蝉辉。 但是,令人惊异的是,翁宏的诗并未因此名句为世人所推重,可是一到小山笔下,词家便有“千古不能有二”的感叹。为什么呢?究其原委,当是翁宏的诗意境不完全,全篇有一种强行援系的过失。 萧飒应该是秋气森森,不是残春的气象;春残更不是蝉鸣的时节。几种错杂的效果聚集在一诗之中,脉理断失,不能引起我们强烈的同感。而且翁宏又直接的用“寓目魂将断”点破,说得太白了,这一白就迷失了诗的味道。 小山把这两句用到了词中来描写春恨,整篇协调一致,且鲜明生动,婉转含蓄,就成为了富有情味的千古名句。 写到这,我突然想起来最近电视里频频出现的一句广告词:“智者当借力而行。”借得好!
天下着小雨,雨中燕子双双飞,雨滴打落花瓣,人在雨中孤独地站立。 形容人在雨天看见燕子双飞、落花不禁心理忧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