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影迷还在为国产动画片《大圣归来》终于不再是喋喋不休的儿童说教片而欢庆时,《疯狂动物城》再一次颠覆了我们的认知,洗劫了我们有限的想像。
我无法用语言表达这部动画电影有多好,因为“好”是一个多么单薄苍白的字眼,难以涵盖如此宏大的叙事力量和价值容量。我只能告诉你,你快去看吧,看了之后你会重新定义“动画片”的概念、重新构建你对迪斯尼的印象,以至于刷新对人类文明的畅想。
一,没有傻白甜,但有残酷真相
二十年前一部《狮子王》,让我们惊呼,“哇噻,原来动画片还能展现这么复杂的人性,还能描述这么深刻的命题,还能吸引这么多的成年人!” 而在我们多年来浸淫其中的动画世界中,我们一直被当作头脑简单的幼齿来呵护着、也被鄙视着,被光华闪闪的礼义廉耻、温良恭俭、五讲四美包裹着、熏陶着,直到不得不独自踏入社会那一天,才开始真正感知现实的丑陋与无奈。
而《疯狂动物城》比《狮子王》王子复仇记式的脸谱化剧情又大跨了一步,在一个宏大且细腻的故事框架之下,展现了一个关于种族歧视和固有偏见的主题。
这是一个与成人世界平行的世俗城邦,一个以各色动物组成的社会向孩童们打出的最精妙的比方。
非城镇户口的兔农们从事着低附加值的劳动,却仍然受小农意识局限,甘愿偏安一隅;为了一己私利而提拔助理的狮子市长,察觉不稳定因素后,息事宁人、明哲保身;卧薪尝胆、谋求上位的绵羊副市长挑拨种族主义斗争、机关算尽,最后锒铛入狱……
树獭衙门高高挂起、毫无效率;水牛局长作风官僚、逃避责任;大象店员势利冷漠,拒绝为低保人群提供商品服务;黑帮老大鼩鼱残忍跋扈却重视家庭……
这个动物城邦看似简单而美好,却又残酷而真实。每一个毛茸茸的小可爱都不是傻白甜,每一个动物的内心世界都藏着有关人性和世界的朴素真相,每一个角色的设定都有着坚实的现实依据和心理逻辑。
二,不是萌宠秀,而是价值输出
迪斯尼创造的动物形象一向是萌死人不偿命的。而这一次《疯狂动物城》的动画形象设计还兼具了丧心病狂的工匠精神,将细节极致到毛发的数量(据说长颈鹿作出了900万跟毛的拔群效果)和每种动物的体型比例(严格按照现实世界动物的比例而做)!再加上配合剧情的丰富的性格设定,每个形象都是那么生动饱满、让人赞叹。
兔子俏丽可人,狐狸痞帅圆滑,绵羊秀发飘柔让人忍不住对着屏幕伸出咸猪手,豹子前台的娘娘腔令人忍俊不禁又似曾相识,还有那笑盈盈慢腾腾的名为“闪电”的树懒……光凭这些形象设计,就已经堪称动画史上的里程碑了。但如果这仅是一场逗人眼球的萌宠秀,那迪斯尼动画的水准就乏善可陈了。
一部好的影片的关键就在于输出观点。输出什么价值观?如何输出这样的价值观?这才是让影片有高度、上层次的“魂魄”。
热血兔子朱迪从小就想要成为一名警官,考入警局之后她却因生理条件的弱小而受到其他警员的歧视与排挤。警局成员大都是犀牛等大块头,“小不点儿怎么能当警察”?于是,她不被重用,常被派去查车牌。但同时,朱迪也对别的物种持有偏见。她的刻板印象中,狡诈的狐狸都不是正经人。动物社会的“傲慢与偏见”丝毫不亚于人类,于是,影片围绕着这样的主线展开剧情,兔子朱迪和狐狸尼克随着彼此在办案过程中互相熟悉了解,偏见逐渐化解,尼克发现朱迪的聪明勇敢,朱迪发现尼克的心地善良。
动物城的居民,由10%的食肉动物,和其它90%非食肉动物构成。影片主创们,将亲身去非洲调研而得到的食物链上的真实数据还原到动物城邦中,从而引发了由于物种不均衡而产生的各种群体间的猜忌、抵触和冲撞。
身为市长的狮子绞尽脑汁想获得食草动物的选票;而“弱势群体”食草一族对食肉动物们的偏见根深蒂固,时常因种族敏感而反应过度。看似美丽平和的动物社会,每个成员的心灵之间都已经是深沟巨壑,被傲慢与偏见填满。
而“正能量”、“做自己”、“一切皆有可能”的励志故事一直是迪斯尼的精神招牌,在《疯狂动物城》里又被呈几何级数增长地发扬光大了。在种族歧视问题始终在当今美国乃至全世界兴风作浪的社会背景下,消除隔阂偏见、建立理解平等尤其彰显出温暖可贵的人文意义。
这是一个用动物映照人类的寓言,一个甚至可以让孩子立刻理解和认知到的真实世界,影片用每一个动物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间搭建出完整的价值观体系。
三,不止讲故事,更在抒发理想
讲故事毕竟是一个动画公司的传统核心能力,这一点上,迪斯尼从未让各种小朋友失望过,也没令成人朋友们心塞过。
说实话,《疯狂动物城》的故事框架很落俗套,是标准的以卵击石、困难重重、英雄无畏、最后以弱胜强的美国梦模式,但为什么还是没有让人厌倦、甚至没有人觉察到它的老套呢?
个人认为,观众对经典叙事方式的接受度永远比后现代推陈出新的一些方式要更亲和。有些导演将故事讲得支离破碎后埋怨观众智商低、审美差、跟不上自己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