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入中国的时期约在西元前二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中国自后汉时开始译经,如鸠摩罗什法师(344-413)所译的【妙法莲华经】。汉译佛典最早提及悉昙字母约为义熙十三年(417)译的【大般泥洹经文字品】,其次是北凉昙无忏译于玄始十年(421)的【大般涅槃经卷八】。在开元三大士:善无畏(637-735)、金刚智(669-741)、不空(705 -774)的纯密(日本真言家称【金刚界与胎藏界】两部大法为纯密)时期,所依据的佛经原典皆以悉昙体书写。尤其在译到有关陀罗尼与“字母”时,多半会使用梵汉对照,并附列(悉昙文体)。佛经翻译在玄奘、义净法师时,中国对悉昙的学习与使用颇为盛行,于是有关研究悉昙的著作在此时期颇多流传。主要约分为四大类:
悉昙章类:主要述及悉昙字母及其组合方式。
悉昙章解说类:解说悉昙章的内容。
悉昙章类支流:说明悉昙字母有关的各种流派或异体字。
梵语语汇解说类:梵汉或汉梵字典。
悉昙在中国晚唐时代后逐渐衰微。
名称界位
唐朝初期称梵文字母为悉昙,称梵语的文法及语义等为梵文或梵语,后来泛称梵字,甚至于与其相关的学问皆为悉昙。这种习称在宋朝以后逐渐不用了。在宋朝几乎都只用梵字一词,也因后来从印度传入的天城体与悉昙有相当差异,因此称新来自印度的文字为“梵字”或“天竺字”,而在原来唐朝使用的文字仍称为悉昙。在此所引述“悉昙”部分,是指【大正藏】中所汇集的古文体。以上略为简介悉昙名相由来与流传时代因缘。
基础篇
基础篇
梵字悉昙
真言宗、天台宗、净土宗、禅宗等无不使用梵字,其使用形态不一,有用于窣塔婆的,或者用于护摩札、交通安全等祈愿札的,或用于种子曼荼罗、阿字观、字轮观等礼拜对象的,以及用于石塔、石碑、磨崖、幡、华鬘等的。后者为古人所留存的贵重的梵字资料。
何谓梵字
所谓梵字,是用以表记梵语(Sanskrit)的字体。它公元前三世纪左右发展于印度的文字。关于梵字的成立,自古以来日本的梵字悉昙学。
既然如此,梵字、梵语中的“梵”又是什么呢?
据清田寂云《悉昙学入门》所述,“梵”有如次的解释:(一)梵指梵天(Brahman)。在印度,梵天、毗纽天、湿婆天特受崇信。梵天为创造万物之神、毗纽天为维持之神、湿婆天为破坏神。印度人认为文字及语言皆梵天所创。(二)梵指婆罗门(Brahmana)。婆罗门既是宗教者,也是学者,其权威凌驾于王侯之上,是印度的代表者,因此,印度也称为“婆罗门之国”。婆罗门的讹音为“梵”,故梵国的文字、语言称为梵字、梵语。此二说中,清田先生特别强调第二说,亦即:“梵”指印度的语言。又,从历史来看又是如何呢?首先,在古代印度的文字中,有所谓的象形文字,但这种文字迄今尚未被解读出,因此,它与梵字悉昙的关系不明之处仍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出现于印度的文字,是在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的时代。此时所出现的文字有佉卢虱底(Kharosthi)及梵书(Brahmi)二种系统。第一种的佉卢虱底文字,使用于西元前三世纪至西元三世纪间,是一由右向左横写的表音文字。但是这种文字后来不再传承。
第二种的梵书,也称为梵天之书,是印度诸国所有文字的根源,据传由西方腓尼基及阿拉姆输入,是由左向右横写的表音文字。以梵书所写的最古资料,是阿育王法敕文,简称阿育王文字,或依其王朝名而称为孔雀王朝体( Maurya-type )。以此梵书为基本,衍生许多种文字。又,梵书及佉卢虱底,在大乘经典【普曜经】中也有铭记,故就历史而言,梵字之来源,可求之于梵书中。
梵字
广义:
印度文字之总称
狭义:
指梵书
何谓悉昙
悉昙大抵可分为如下二种用法。第一种为书体悉昙,即由梵书衍生的梵字,第二种为语义悉昙,即含有某一意义的语言。
(一)书体悉昙(Siddham)悉昙,是指西元六至九世纪间,以北印度为中心而流行、发展的书体,克实而言,即指悉昙字母型(Siddhamatrka-type)一般称为悉昙。悉昙文字是由西元四世纪笈多王朝时代的笈多型(Gupta-type)文字发展的,传至日本的梵字,即以此悉昙字母型为基本,例如:法隆寺贝叶梵本之书体即是。因此,在印度长久的文字历史过程中,悉昙虽发展自梵书,但其直接的成因,应是笈多型文字。
(二)语义悉昙。悉昙虽是印度历史上流行的书体之一,但就语义而言,它具有成就、完成的意义。成就、完成,是指它本身即是可单独发音的文字。也就是说,它是具有母音的文字。“悉昙”此语,自古即有种种不一样的解释,今大略整理如次:
一、《悉昙字记》的用法:【唐】 智广撰的《悉昙字记》,关于悉昙有如下之记述:“其始曰悉昙,而韵有六。长短两分,字十有二。将冠下章之首,对声呼而发韵。声合韵而字生也。即阿(上声短呼)阿(平声长呼)等是也”。据其所述,悉昙指摩多(母音)十二韵。但是另一方面,《悉昙字记》也说,体文(子音)三十五字皆含母音“阿”,其自身可单独发音,因此,摩多体文合称为“悉昙”。此一见解,逐渐扩大解释,终将摩多体文之字母,称为“悉昙”。
此外,《悉昙字记》另有相当于题目的“娜么娑啰缚社若也悉昙”(Namah Sarva-jnaya Siddham归依一切智者,成就)。其后才说摩多体文,十八章切继。从此题目可以看出,“悉昙”可附在摩多体文(字母表),或十八章切继之前,作为归敬文之用。
二、《梵字悉昙字母并释义》的用法弘法大师空海所撰之《梵字悉昙字母并释义》中,有“悉昙啰窣睹”( Siddham rastu,正确地说是Siddhirastu)的用法,并有如次之解释:“右四字题目,梵云悉昙啰窣睹,唐云成就吉祥章”。
据义净三藏的《南海寄归内法传》所载:古代印度用来让幼童学习字母表、缀字法(书写法则)的习字帖前,记有祈求学业成就的归敬句“悉昙啰窣睹”。此句后来逐渐成为题目,附在字母、缀字法之前,成为祈求其文字成就吉祥之语。(附带一提,《悉昙字记》的用法是南天相承,《悉昙字母并释义》的用法是中天相承。“娜么娑啰缚社若也悉昙”、“悉昙啰窣睹”虽因南天、中天不同的相承而有别,但两者皆将“悉昙”放在归敬文中。)
若是如此,又是祝福什么成就呢?若是陀罗尼的话,是祈求陀罗尼的效果。就悉昙章而言,恐是章之成立或其学习之成就。…(中略)总之,梵字是一种文字的通称,悉昙是一个集合的通称。此一集合是悉昙章等音韵组织的集合。”总而言之,“悉昙”是祈求祝福学业成就的语言,又是具有音韵组织的字母表及悉昙章等集合的通称。而梵字是指一个个的文字,与悉昙未必同义。此一看法与真言宗的说法是一脉相通的。在真言宗的梵字悉昙书法口传中,不打命点的字只是梵字,而不是悉昙文字。
兹将悉昙之用法整理如次:
1“悉昙”有成就、完成之意;因此《悉昙字记》说十二摩多称为“悉昙”。
2 严格的说,悉昙只是指十二摩多,但体文的三十五字也含有“阿”(a)之韵;因此,包含体文的全部字母,皆称为“悉昙”。
3悉昙是置于字母表、悉昙章之首的归敬句中之一语;因此是被用来当作题目的。
4“悉昙”是悉昙章等音韵组织的总称。
换言之,是字母表、悉昙章等的总称。
密教解释
如同前述,“悉昙”有成就、完成之意。此成就、完成一语,在密教的解释有其更深之一面。
弘法大师空海在《梵字悉昙字母并释义》中,对悉昙有如次之解释:
“此是文字者,自然道理之所作也。非如来所作,亦非梵王诸天所作。若虽有能作者,如来不随喜。诸佛如来以佛眼观察此法然之文字,即如实而说之利益众生。梵王等传受转教众生,世人但知彼字相,虽日用而未曾解其字义。如来说彼实义,若随字相而用之,则世间之文字也,若解实义,则出世间陀罗尼之文字也。”
密教对于将梵字视为只是用来表记语言的记号的看法,认为是世俗的、浅略的。而称为悉昙的梵字,能发挥完成、成就之机能,表显佛作佛行,这是密教立场之深义(字义),将此教示人们,给予利益,因此是陀罗尼(总持)之文字。又,在前述的《梵字悉昙字母并释义》中,对陀罗尼有如次之解释:“所谓陀罗尼者,梵语也。唐翻云总持。总者总摄,持者任持。言于一字中,总摄无量教文,于一法中任持一切法,于一义中摄持一切义,于一声中摄藏无量功德,故名无尽藏。”
亦即陀罗尼是一字之中含无量教(文字),一法之中有一切法(字相),一义之中摄一切义(字义),一声之中含有无量之功德(声)。
像这样,一一字含一切义,且互具特色,此正与曼荼罗诸尊相同,故以悉昙文字表示诸佛菩萨内证自觉的法门。此称为种子字,以种子字表现的曼荼罗,称为种子曼荼罗、法曼荼罗。
总之,在密教中,梵字悉昙是在表显佛之活动,是信仰礼拜的对象,书写在种子曼荼罗、窣塔婆、护摩札等的梵字(字形),口诵的真言陀罗尼(字音),用于道场观、字轮观等观法的种子真言之意义(字义)等,极为广见。亦即在密教强调的身、口、意三密行中,悉昙特别与口密(真言陀罗尼)、意密(道场观、字轮观、阿字观等)有密切关系;因而说悉昙是密教的重要部分并不为过。
(译自《梵字必携》)
拼写规则
悉昙体每个辅音字母都含固定的短元音a音,辅音与其它元音拼写的时候,将元音符号分别写在字母的前面、后面、上面或者是下面。用毛笔书写,词与词之间没有空格隔空.
表示纯辅音、鼻音或呼气音的时候使用符号表示。
当元音出现在单词前面的时候使用独立的元音字母。
悉昙体梵文的辅音串字母
在梵文里,如果有两个以上的连续的辅音出现,就用半个辅音字母或者是辅音字母的其中一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组成辅音串字母,辅音串字母的辅音数目是两个起五个止,辅音串字母一般可以将包含的辅音辨别出来,但有的辅音串字母辨别困难,必须要强记,悉昙体梵文梵文一共有一千多个辅音串字母,辅音串字母是学习梵文拼写的主要难点。
进阶篇
藏语影响
许多汉语和藏语的辞汇,从梵文佛经直接音译过来。例如“刹那”、“菩萨”等。 由于梵语语音的研究,引发了中国隋唐以来对中文音韵的研究,汉语语音记录方法--反切--亦是由梵语的音母与韵母的分析方法所衍生的。
通过梵文音来了解汉字音,是汉语音韵研究方法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