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死后,一向勤政万历为何亲政仅四年便很少上朝?

万历为何很少上朝?
2025-04-07 12:04:5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谢谢邀请。万历帝之所以亲政四年后便很少上朝有2个原因,一是身体、身心原因;二是与朝臣之间的关系。

第一:身体、身心原因

1582年,执掌大权十数载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病逝。而在张居正 担纲朝政之时,大明王朝 也进行了张居正改革,作为一场地主阶级革新的自救运动,无论是一条鞭法还是整饬吏治等举措,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而此时的万历帝也从一个10岁的冲龄幼童成长为意气风发的皇帝。

万历帝剧照

而在张居正实施这一系列举措之时,却忽略了帝王对权利的控制欲,对万历帝的培养。就在张居正死后不久,万历帝便下令抄没其家,便是明证。作为改革家,张居正无疑是成功的;但是作为帝师,他却忽略了对万历帝的正确引导,过于严苛的要求以及独断专权也让万历帝产生了逆反心理。

定陵

另外一点,我们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在郭沫若、吴晗等人主持挖掘万历帝陵中的考古成果。在《明神宗实录》、《明史》等典籍中具有提及万历帝一生多病,经常服药。而就在1958年万历定陵被挖开之后,我们从《风雪定陵》中看见当时的考古成果:因为无论是棺内万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状,还是尸骨复原后,右腿明显地比左腿短的情形,都足以说明这位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足心疼痛、步履艰难”之语也是真实存在的。

万历帝剧照

就在万历帝亲政之后,他面临的是“随着明朝中后期士风之日下,士大夫变得趋炎附势,追逐名利,好名之风颇盛” “既然进言能带来这些好处,一旦冒险成功,升官会比正常情况快,所以一些言官在进言时惟恐不能激怒皇帝,甚至耸人听闻,故作激切,以遂其私”(蔡明伦《论明万历中后期言官对神宗的批判》)的境况。而作为皇帝,与朝臣之间的关系也由此存在着众多的矛盾,而其后的国本之争则将这场矛盾彻底的激化,公开化。

宠爱福王朱常洵与皇长子朱常洛之间的国本之争中,万历帝先后流放贬谪数百人,但是最终还是朱常洛在群臣和太后的支持下获得太子之位,而身为皇帝的万历帝也由此深感不满,为群臣所制,而也便开始怠政。

参考资料:《明神宗实录》、《明史》、《风雪定陵》等

回答2:

先说一下,万历皇帝为何近30年不上朝。

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就是三个“有病”。

一是身体有病。后世考古查明,万历皇帝患有腿疾。1958年,考古学家打开万历皇帝下葬的陵墓定陵,发现“无论是棺内万历右腿蜷曲的痛苦形状,还是尸骨复原后,右腿明显比左腿短的情形,都足以说明这位皇帝生前确实患有严重的足疾。”

既然腿疾严重,为万历不能参加繁重的政务活动,找了一个很好的借口。

二是脑袋有病。这里说的脑袋有病,自然不是说万历的头真的有病,长出一个肿瘤等疾病,而是他智商严重不够消费。

在明朝,大臣享有充分的言论权力,他们以训斥皇帝,争取清名为荣。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反对皇帝而反对,巴不得自己成为下一个海瑞。甚至一边据理力争,一边心中默念“皇帝赶紧杖责我吧,我要出名!”

所以,朝堂上往往火药味较重。而万历有有点智商不在线,因此他常常有被大臣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感觉。久而久之,万历皇帝就对上朝产生了恐惧感!

三是心理有病。刚刚登基,万历也希望有一番作为。在他的老师张居正的教导下、辅佐下,万历开始的几年,大明呈现出中兴的景象。在万历眼中,张居正就是一个光辉、伟岸的形象。

可是,转眼间这形象就快速坍塌。张居正死后,万历发现张居正不仅押妓,而且还贪污、受贿,奢靡享受。人前是君子,人后是小人。这对年轻的万历,产生的心理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所谓的中兴名臣尚且如此,其他人会是什么程度?所以,在万历心中产生强烈的心理负担,甚至演变成心理疾病。逐渐的,他更加讨厌与群臣接触。

所以,等到张居正一死,再也没有人能制衡他。万历堂而皇之地28年不上朝,甚至把一年一度的祭天都取消了。

其实,单纯不上朝,并没有什么。在明朝,朱元璋以外的皇帝们都有不上朝的传统。比如万历的爷爷嘉靖,就曾经20多年不上朝。

但人比人气死人。同样是不喜欢上朝,万历与他爷爷嘉靖比,可是有着天壤之别。嘉靖虽然不朝,但明朝能够照样运行。但万历帝28年不上朝,明朝却走向了毁灭的边缘。

为何出现这种状况呢?首先嘉靖比较聪明,能够把握大是大非,确保朝局走在良性轨道上。其次,嘉靖比较能够知人善任。譬如,严嵩是著名的大贪官,可是由于他有才,嘉靖坚决把他放在首辅的位置,有效地制衡徐阶、高拱等清流。

更重要的是,上朝不代表不理政。嘉靖不上朝只是不愿因见到那些繁文缛节,他常常躲在幕后理政。

其实,以上嘉靖的这些优点,都是万历的不足。

首先万历的资质一般。嘉靖多年不上朝,可是朝堂上的每一幕,都躲不过他的眼睛。可万历呢?他不上朝,真的就成了“睁眼瞎”,朝廷上的事,真的不闻不问了。

其次,万历确实缺乏知人善任的本事。努尔哈赤起兵辽东,势力越来越大,万历却是束手无策。别说是张居正那样水准的名臣找不到,就是严嵩这种水平的“贪污形能臣”,他也是找不到的。

再次,嘉靖不上朝,是为了躲清静,专门在后宫理政。大到剿灭倭寇,南方改稻为桑。小到严世番有几个小妾,严嵩吃六必居的酱菜,嘉靖都一清二楚。

但,万历28年不上朝,更多是为了在后宫享受。酒色犬马、奢靡享乐。朝政完全处于无人过问状态,如此情形下,朝廷局势能好么?

所以,很多学者都说,明亡于万历!

回答3:

万历皇帝三十几年不上朝,在历史上确实是挺神奇的一件事,不过更神奇的是,他深居简出,居然也能将朝政管理得井然有序,在他执政时期,没有出现奸臣,也没有外戚干政,国家的整体局势呈现正常发展趋势,这也说明了,万历帝朱翊钧不上朝也只是个形式,实际上不上朝并不代表他不管理朝政了。

而朱翊钧不上朝,是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身体上的因素,朱翊钧极度肥胖,连走路都需要太监左右搀扶,朱翊钧早年贪酒贪色,过度放纵,搞坏了身体。当然,身体因素并不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还是上朝这种偏于形式主义的方式,其实也并不能有效解决掉什么问题,上朝就相当于开会,明面上是老板和手下们聚在一起讨论大事,由老板拿定主意,但实际上,大多时候,皇帝都要听底下臣子们的互相扯皮,朝堂之中,实际上是很少会说出掏心窝子的话的。

万历在位期间,上朝基本上成了文官们明争暗斗的场所,正经的国家大事不讨论,时间全用来诽谤和责骂了。对朱翊钧来说,上朝这种形式,根本没有多大的效率,反而更显心烦,他也不是不想掌权处理国家大事,恰好正是因为有这种想法,他才会选择一种更高效率的方式。

反观他隐匿的这些年,也并没有放手权力,也不代表他不管事了,内阁在遇到无法依规矩行事时,依然要去奏请朱翊钧的旨意;日军攻打朝鲜、女真入侵时,满朝的大臣均表示无需干涉,然而也是朱翊钧看到了出兵的重要性。

细细追究,朱翊钧虽然很少上朝,但国家并没有因此弄得乌烟瘴气,甚至还表现出了更高的行政效率,朱翊钧其实一直都在批阅奏章,管理朝政,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避开那些喜欢打嘴仗的文官罢了。

回答4:

历史学家们在提到明朝灭亡一事时,往往有一个共识——“明朝不是亡于崇祯,而是亡于万历”。这是因为,万历在当皇帝的48年间,大部分时间都不“上班”,他“怠于临朝,勇于敛财,不郊不庙不朝者三十年,与外廷隔绝”,是造成明朝衰败的罪魁祸首。

造成万历30多年不“上班”的主要原因是懒惰,而万历给自己的懒惰找的借口却也很充足——身体有病。据明代申时行《诏对录》记载,万历面对臣子对其不“上班”的指责和谩骂,他一次又一次地向臣子们解释,说自己“腰痛脚软,行立不便”、又说“足心疼痛、步履艰难”。可是,大多数臣子都见不到万历本人,因此,人们都认为这是万历为自己懒惰怠政找的借口。

那么,到底万历是不是真的身体有病呢?答案是肯定的,万历的确患有严重的足疾。1956年至1957年,新中国的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埋葬万历的墓穴明定陵。在打开万历的棺椁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棺内万历的尸体右腿呈蜷曲状,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姿势。考古工作都复原万历尸骨之后发现,万历的右腿的确要比左腿短,这种情况说明,万历在生前的确患有严重的足疾。

以史实为依据,以万历这样的身体条件,当他到了晚年的时候,疾病困扰会更加严重,当然会妨碍到了他出席各项活动。从万历自身来说,懒惰已侵蚀入他的骨髓,从思想上他就不想再理朝正,不“上班”也就成为了天经地义之事。他也就因此背负上了“不上朝皇帝”的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