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奥陶统艾家山阶 ()

2025-04-24 19:37:1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艾家山阶,是中国上奥陶统下部的一个阶,由陈旭等和汪啸风等分别于 2000 年首先使用,阶名源自李四光与赵亚曾 (1924) 在三峡地区所建的 “艾家山统”。艾家山阶与国际上的山地阶 (Sandian)相当。

与上两阶原因相同,课题组 (汪啸风等) 对本阶未做全面、深入的研究,仅根据积累的资料及前人的工作,对其相关问题作了简要说明。

陈旭等和汪啸风等 2000 年首次使用艾家山阶后,对其层型剖面和底界界线 (亦为上/中奥陶统的界线) 层型剖面一直未作确定。当时,国际上正进行选定全球上/中奥陶统界线层型剖面的工作。国际同行专家 Bergstrom 等 (1999) 和 Einney 等,(1999) 分别推荐我国新疆塔里木的大湾沟剖面和甘肃平凉剖面作为全球上/中奥陶统界线层型的候选剖面。后来,经过对全球相关剖面的深入调研与对比,最终 Bergstrom 等 (2000) 建议瑞典南部的 Fagelsang 剖面作为全球上奥陶统底界 (即上/中奥陶统界线)的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并建议以我国新疆塔里木大湾沟剖面和美国阿拉巴马的 Calera 剖面作为该界线的副层型剖面,并确定该界线以笔石 Nemagraptus gracilis 的首现为标志。这一建议被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因此,汪啸风等确认,新疆塔里木大湾沟剖面即是中国上奥陶统艾家山阶底界的界线层型剖面。与此相当的界线层型剖面,在我国尚有湖北宜昌黄花场剖面和大坪剖面,以及重庆城口廖子口剖面,其底界均以笔石 Nemagraptus gracilis 的首现为标志。

综合现有资料及国际上对上奥陶统新的三分方案 (原为二分) ,即上奥陶统下部的山地阶 (Sandi-an,剖面在瑞典) ,中部的卡廷阶 (Katian,剖面在美国) ,以及上部的赫南特阶 (Hirnantian,剖面在中国) ,确定了艾家山阶内的生物地层序列。在 《中国区域年代地层 (地质年代) 表说明书》中,曾指出,艾家山阶内自下而上包含 4 个笔石带,即 Nemagraptus gracilis 带,Climacograptus (C. ) wilsoni /C. bicornis 带,Dicranograptus clingani 带,以及 Climacograptus (Diplacanthograptus) spiniferus 带。当时,是从上奥陶统二分方案角度考虑。现在,国际上已对上奥陶统进行三分,而且上部赫南特阶的全球“金钉子”剖面已确立在中国宜昌王家湾。因此,我国同行已接受三分方案。为与国际接轨 (对比) ,我国原划分方案的阶的底、顶界线及其各自所包含的生物地层序列均应作相应调整。对于艾家山阶来说,其底界无需调整,仍以笔石 Nemagraptus gracilis 的首现为标志,但阶内的笔石带序列应由4 个调整为 2 个,即只包含下部的 Nemagraptus gracilis 带和上部的 Climacograptus wilsoni 带 / C. bicornis 带。原包含的 3、4 带应划归上覆钱塘江阶内。经综合分析对比,在国内,与艾家山阶大致同期的岩石地层单位有: 湖北西部地区的庙坡组中、上部至宝塔组 (广义) 下部,贵州北部地区的宝塔组下部,安徽和县地区的庙坡组至汤头组下部,安徽南部及浙江西部地区的胡乐组上部至砚瓦山组下部,湖南中部地区的烟溪组顶部至磨刀溪组下部,湖南祁东地区的白马冲组上部至双口组下部,江西南部地区的陇溪组上部,四川秀山地区的大田坝组上部,甘肃平凉和陇西地区的平凉组上部,甘肃天祝地区的天祝组大部,新疆霍城地区的科克萨雷溪组至呼独克达坂组下部,柯坪地区的大湾沟组上部至坎岭组下部,西藏聂拉木地区的甲曲组大部,云南保山、潞西地区的蒲缥组或潞西组及芒究组,海南三亚地区的尖岭组下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