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高尔的死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求大神帮助

如题,至少有4点
2025-04-29 23:24:1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格里高尔之死与祥林嫂之死格里高尔是西方现代派中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形象,祥林嫂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学典型,似乎无可比性。但是如果对这两个人物之死加以比较,就能发现其中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卡夫卡的《变形记》作为一篇典型的现代派小说,对我们有传统的阅读习惯的读者来说,是一种智力和情感上的挑战,中学生更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我们比较一下,或许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我们不妨看看作者对这两个文学形象悲惨死亡的塑造,不难发现其中有的相似之处。 格里高尔死于家人的冷漠之中,他虽变成甲虫,心里挂念的依然是父母和妹妹,他甚至宁愿自己忍受痛苦,也不愿意打扰和吓唬家人,但是,他所面对的是无奈的母亲、愤怒的父亲、和厌弃他的妹妹。在临死前,他被赶回房间,“他刚进入房间,房门就被急速关上,闩上门闩,锁了起来,听到身后这突如其来的嘈杂声,格里高尔大吃一惊,他的细腿顿时都发软了。”正是这一关门声把格里高尔送上了不归路,推上了绝境,“腿顿时发软了”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极度痛苦,看到了他精神的崩溃。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绝情更令人绝望呢,摆在他面前的还能有活路?祥林嫂也是在精神处于绝望中悄然而死的。她已经处在极度贫困之中,支撑她活下来的唯一因素就是想弄明白“魂灵”的有无,她希望有,死后就可以在阴曹见到儿子阿毛,她又害怕有,担心死后被劈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她向“我”这个见过世面,有学问的人询问灵魂的有无,“我”竟无言以对,以“说不清”来搪塞,那她还有谁可问呢。祥林嫂的精神支柱倒了,就这样在风雪交加的夜晚里满怀疑惑和恐惧,带着绝望离开了人世。他们都是被这个世界所抛弃的人,而这个世界也没有再让他们留恋的地方了。 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遭到家人的厌弃。他死后,父亲如释重负的说了一句:“现在我们可以感谢上帝了。”多么样的欣喜!而从妹妹的轻松语言中,我们也分明能感受到这就是一具甲虫的尸体,不是她的哥哥格里高尔。小说最后,他们坐在充满温暖阳光的车箱里,满怀兴奋地去郊游。当格里高尔对家庭有用的时候,他是儿子、兄长,当他变成甲虫,失去价值,就遭到家人的厌弃。在这里,人成了工具,工具无法使用时,也就是一堆废物,对他弃之而后快就不足为奇了。祥林嫂死了,换来鲁镇人的漠视,换来鲁四老爷的臭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在鲁镇人的眼中,祥林嫂是一个“不祥之物”,这仅仅是因为她再嫁,再嫁的女人就像被用过的东西,是不干不净的,所以连她悲惨的死也唤不起人们的同情。格里高尔是现代大工业社会的“工具”,祥林嫂是封建卫道士眼中的“不祥之物”,唯独没有被作为“人”,一个大写的“人”来看待。两个人物的死让我们看到了两个不同社会形态的共同点——人被异化。 通过格里高尔之死,透过他的家人,我们看到了现代工业社会对人性的摧残。祥林嫂之死,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中外两位文学大师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不约而同的发出了人性回归的呼声。都把触角伸到了社会的最深层。不同的是一个面对荒诞的社会以以牙还牙,用更荒诞的手法应对荒诞,一个则用冷峻的眼光直视这个黑暗的现实。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读懂了祥林嫂之死,也就读懂了格里高尔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