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完一本书、一部电影、电视剧,我就会有一种空虚,失落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故事的结局,并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结局;可能是故事并没有圆满的结局;更可能是故事结局了,自己从没有故事中醒来了,还在故事中没有离开。
书本也好,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都是在说故事。人都是喜欢看故事的,而且自我代入感特别强。在看一本书的时候,会把自己当作书本的故事的人物。为人物经历的事情而悲伤难过,开心叫好。还记得自己看《活着》这本书的时候,我把自己当成了里面的家珍,当富贵赌钱的时候,自己很难过,恨丈夫不争气。当儿子死的时候,那种感觉撕心裂肺,泪流满面。
当女儿生孩子的时候失血过多死了,那种感觉真的是非常难受。当书本的结尾是家珍也死了,只剩下富贵和孙子的时候,那种是凄凉的情景。自己的感觉是很无奈,不知是时代造成的悲剧还是人生的不幸。书本看完了,思绪万千,从故事中醒来后,发现自己很失落,也很空虚。
失落的是故事很悲惨,人生很无奈。空虚的是,回到现实生活中,不知道找那一本书,那一本电影来看,来慰藉自己受伤的心。其实《活着》的电影,我也看过,只是结局不太一样。但是一样是悲剧。
总的来说,书、电影、电视剧都是一种传播的文化的方式,但是认真看的人,总会被里面的故事所影响,故事结束了就结束了。但是我们人就被书、电影、电视剧挡在了故事外面,是一种突然抽离的感觉。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有空虚、失落的感觉。
小说、电影、电视剧的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有一个故事情节,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让人物活在那个世界里。读者或观众在欣赏时,跟着故事情节,进入了那个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着人物的喜怒哀乐,并希望自己喜欢的人物能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好的文学、影视作品总能为观赏者营造一个让他们感同身受的世界,尤其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总能让观赏者找到与之共情处,找到与自身性格或经历共通之处,让观赏者对人物产生了深厚的情感,把自己对人生的愿望寄托在人物身上,特别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梦想。在故事中让人物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就像是满足了自己现实中未了的心愿。
对人物认可度越高,投入的情感也就越多,故事结束时也就越不愿意人物消失,希望人物就像真实存在一样,一直存在下去,一直能够得到他的消息,一直知道她在过着怎样的生活。尤其小说、电影、电视剧是以开放式结局或戛然而止不给观赏者心理准备的结局,让观赏者无法接受不符合自己想法的结局,或没有结局的结局,不确定是一种无法满足的心理不适感。
那种强烈的失落感,犹如丢失了心爱的东西。就像是热闹后的落寞,自己还停留在那个虚幻的世界里,可是那个世界没有了,只有眼前的现实,可是思想和情绪还没有回来,使得自己对于现实世界就像一个陌生的存在,没有衔接点,被虚幻遗失在一个未知的黑洞里,没有了来路又找不多去处。
那种情绪的堆积会让人迫切想要找到可以交流、可以互诉感受的人,所以才会有豆瓣和知乎等网站点击数量奇高的文学影视作品的评论,以及众多以影评、书评为主要题材的自媒体,满足的正是观赏者这部分情绪在故事结束后的延伸。
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少看,如果一部接一部看,会沉迷的,回归现实,好好生活,好好努力,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