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的应用类型,他们的衡量指标不尽相同,比如奔驰经销商,杂货店,和一个游乐园。 比如奔驰的经销商,游乐园,他们希望你成为回头客,但是周期会比较长。 虽然不像杂货店一样需要用户每天都过来,但是他们的一个核心诉求就是当你再次有类似需求的时候,你选择不是其他的替代品或者竞品。当然,奔驰经销商和杂货店还有一个需求就是,赶紧进来,完成交友,然后赶紧走人;但是游乐园需要的是你停留下来,做更多的事情。 基于以上的场景我们可以映射到各种类型的APP。
增长纬度
* 注册,有多少用户来注册,他们来自哪个渠道;
*留存率,用户是否在一定时间内回来,不同的应用会关注在不同时间周期内的留存率;
*邀请(K-factor),注册用户会邀请多少用户加入?如果有更多的病毒方式,哪个病毒传播方式获取新用户更有效;
交易型指标
例子:京东,淘宝,携程
交易型app关注传统的渠道相关的指标。每个新功能都是从最开始的用户注册,加速用户在生命周期中的转化,提升转化率,还有提升重复购买和留存率。
* 转化率: 有多少用户在APP中完成了交易, 他们达成交易的频次如何?
*渠道: 在整个通道流程中,每一个步骤中有多少的转化率?他们是怎么到达指定的流程中的。比如说在京东的用户搜索中,有多少用户最终完成了对搜索结果中的商品的购买?
互动型指标
例子: 微博,美拍,陌陌
此类应用的死活取决于是否有用户持续回来并且和其他的用户之间互动。 用户的留存为整个网络的活性提供了价值,只有网络有活性之后才能有广告,流量的价值,甚至可以卖给其他平台公司。
背后的机制和分类的重要性有很大不同,但应该遵循1%原则:
*1%的用户创造内容
*9%对1%的内容反馈互动
*90%的是潜水者
所以,你想好了你的APP中的1%是谁?他们为什么创造内容?9%有是谁呢?他们为什么互动?90%为什么来潜水,他们需要什么?
结论
每个人都关心的增长,这些数字告诉你你是否能成功的吸引眼球。如果你做不到,你也没有必要使用以上的各种指标。应用程序将最终建立一些混合的交易型和互动型的模式,但核心经验是最开始最好只优先考虑一个。比如:社交游戏,请优先考虑互动。
使用【活动盒子—APP活动运营工具】可以进行用户数据的分析,通过活动来捉取用户的属性,比如说该用户是男还是女,有什么兴趣爱好,属于哪个地方等!之后就可以将精准的活动推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