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区划的几点准则

2025-05-01 00:31:0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三种不同角度构造区划的关系

综合性构造区划,一般是分别以不同构造区带中各自的突出特点,如克拉通统一基底的形成期及其隆坳状态,造山带内从裂陷、拗陷期到形成褶皱带的主造山期,盆地的成盆时期及类型等为主要标志,进行构造区划和编图。实际上,综合性大地构造图多为一定地理范围内不同时期、不同性质构造单元及不同动力机制构造格局的综合反映。

断代性构造区划,是对某个(或某几个)特定构造阶段进行的构造区划与编图。这是由于若干复杂构造区带,在漫长的地质历程中,其构造单元性质、区域构造格局及动力学机制,会发生明显变化与转化,如中国东部-朝鲜半岛自古生代进入中、新生代时期的变化状况,因而有必要对关键性构造阶段进行断代性专门剖析。

依据岩石圈的组构特点进行大地构造类型划分,就是不限于对地壳上部的地质构造研究,而是将表部和深部、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结合起来,从地壳-上地幔岩石圈的不同组构特点,作为划分不同大地构造类型的标志。

对中国东部-朝鲜半岛的大地构造分区,拟以综合性构造区划为基础,将综合性构造区划与断代性构造区划结合起来,并适当与岩石圈组构造特点所反映出的不同大地构造类型联系起来。

(二)三种主要类型构造单元及其划分标志

全球性大陆范围内三种主要构造单元类型,即前寒武纪克拉通(陆块),不同时期造山带和不同类型沉积盆地,在中国东部-朝鲜半岛范围内发育齐全,而且颇具特色。

在综合剖析不同时空条件下所产生的构造运动序列、构造-建造特征、不同地壳类型及其转化特点的基础上,对上述三种主要类型构造单元进行具体划分和阐述。

1.前寒武纪克拉通(陆块)

主要依据其统一基底形成期,进行总体区划;进而根据其晚前寒武纪—古生代沉积盖层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及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特点,再分为隆起-坳陷、凹陷-凸起、古克拉通基础上的陆内造山带或陆内造山作用影响区等。

2.不同时期造山带

主要依据其演化过程中裂陷、坳陷-褶皱带、活动-稳定的转折点或不同地壳类型的转变期,即主要造山期(主造山期)进行划分;进而还可根据其不同构造部位构造-建造及构造-地貌特征,进行横向分带(亚带)、纵向分段。

3.不同类型沉积盆地

侧重剖析其基底类型、盆地原型及演化过程、构造部位与盆地构造类型、构造-建造演化过程及含油、气性特征等。鉴于对本区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所属构造类型的认识,颇多分歧,有待进一步研讨。笔者对本区大陆内部(包括海域)的多数中新生代盆地皆以“上叠盆地”或“裂陷盆地”、“裂谷盆地”视之,并尽可能分别反映出其详细的实际资料。对少数接近陆缘带的盆地,则暂归属为“前缘盆地”。

对以上三种类型构造单元的划分名称,应尽可能反映出不同级别的命名系列。

(三)不同构造单元的四种分界类型

1)突变型:多以韧性或脆性断裂带为分界线。如大别-苏鲁造山带及其次级单元界线。

2)渐变型:常以不同岩相-厚度特征及建造类型反映出来。如辽胶地块及朝鲜北部地块的次级单元界线。

3)重合型: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分界标志线重合一起。如苏鲁造山带北界的牟平-即墨-五莲断裂带。

4)覆盖型:分界线为后期沉积物所覆盖,只能据其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推断。如中朝克拉通北界的岩石圈断裂带大部分属这种类型。

(四)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断裂构造

尽可能查明其地质-地球物理特征、最大切割深度、主要活动时期与影响、力学性质及其转变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目前的研究程度(崔盛芹等,2000),本区发育有若干深切地壳或岩石圈的重要断裂带,其产状主要有三种不同形式——陡倾式、缓倾式及顺层式,分别可以郯庐断裂带、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京津唐地区地壳内部不同层次间顺层断裂为代表。另一方面,若干重要断裂带也属于区划性断裂带,构成不同构造单元之间的边界断裂(表3—1)。对本区主要的边界断裂,将在下一章中逐一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