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还是因为交通的不方便吧,我记得小时候每天陪奶奶去买菜就要走好久好久。因此不可能每天都去镇上,所以就两三天去一次。而且爷爷奶奶家里也有农田,不可能每天都去摆摊。现在已经出来上大学啦,然而小时候的事情还是记得很清楚,可能是因为那会儿是真的快乐吧。
一般城郊集市都是在比较大型的乡镇,自发性形成的交易贸易市场。规模大的集市辐射范围不止邻村,更有周边乡镇。在早期只有少数几个人口较多的繁华地方有乡镇,而偏远地区的则要赶好久的路到这儿赶集。后来集市点多了,交通发达了,远路的赶集也不用这么辛苦了。
赶集反映了市场经济从低密度向高密度转变的一个阶段。广义来说,早市和夜市也都是一种赶集,大多都是临时摊位为主,一旦时间过了立马收摊,只不过它们相比农村的集和庙会,基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我拓展下,其实大城市也有赶集。
农村都是熟人社会,平时大家不会为三瓜两枣的管别人要钱,只有在赶紧的时候,大家都放下熟人的身份去进行交易,你要是去参加过农村赶集你就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买方卖方都是熟人,卖方客气的说拿去吧,不要钱,买方说做生意各归各的,把钱付了,这就是这个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