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
战国时期,橘树对于那时的楚国可谓是“一方宝物”。由于橘树生长环境要求严格,大部分国土处于南方的楚国就拥有了种植橘树的极大地理优势。久而久之,橘树就渐成为了楚国的象征。
但却有史书记载,战国时期淮北大部分地区却有大片种植橘树的历史。这就不由得让人深思,既然橘树在淮北只能变成枳,那么还继续在淮北种植橘树的意义肯定就不是为了橘树的使用价值。更是有学者大胆猜测,淮北种植橘树是楚国扩张本国领土所为,以橘树为代表来宣示“主权”,那么到底是不是这个原因呢?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橘树与楚国的那些“不解之缘”
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橘颂》中就曾写道: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诗人屈原以橘树来自喻,表明自己像橘树一样生在南国,不能迁徙到其他地方。
在看到屈原对楚国深厚情感的同时,我们还从中可以体会到,宁死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屈原向来以孤傲高洁著称,而他却将自己比喻成橘树,由此可见橘树在当时大部分楚国人眼里的地位非常高贵。
在《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的《晏子使楚》这篇文章中,齐国上大夫奉命出使楚国,没想到楚王却处处“刁难”晏子,最后还用“齐人楚盗”来贬低晏子和齐国。但是晏子仅仅用“南橘北枳”的故事就抵得楚王哑口无言,逐渐褪去了之前的嚣张,不再“刁难”晏子。
最终晏子不但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还取得了外交的胜利。从这篇小小的寓言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自齐国的使臣晏子都明白“南橘北枳”的道理,可见当时“南橘北枳”这个道理即使齐国处在北方也有所了解,由此则可以推断当时的橘树有在北方大范围种植的可能。
更能体会到晏子拿橘树与楚国相较得到了楚王的认同,因此橘树在楚国人的心中早就成为了楚国的“象征”。从一些史书的记载来看,橘树成为楚国的“象征”早已不足为奇。《山海经》卷五《中山经》就曾写道:“东北百里……其木多松柏,多橘柚,其草多竹”。
“又东二百里,曰葛山,其上多赤金,其下多瑊石,其木多粗栗橘柚”……这些地方指的都是在楚国的领土之内,由此看来,楚国盛产橘柚是有历史证实的。并且只要在战国时期提起橘柚,人们便能立刻与楚国联系起来。
从以上对橘树和楚国的关系分析来看,战国时期的橘树的确是楚国的特产,至于种在淮北的橘树也必定是楚国所传播引种,这就进一步能证明楚国在淮北种植的目的并不简单。
“后皇嘉坛,立服玄黄”,楚国橘树之“社树”文化与江山社稷
在我国古代,不同的树木都拥有不同的意义,很多树木被用来代指邦国的领土。战国时期,楚国的橘树大部分种在社坛,历史上在这种情况下,橘树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楚国的社树,是楚国的象征。如果社树被改变,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江山社稷将要被取代。
例如,商朝纣王统治时期,纣王昏庸无道,此时象征着商朝的社树则是荆棘。后来周天子受天命灭商,曾经商朝的江山社稷成为了周朝的天下,因此象征着周朝的社树就改变成为了松柏。
社树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象征着国家的交换更替,更代表着国家的兴衰。
社树旺则国家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在树就在,国亡树就亡。由此可以看出,楚国的社树非橘树莫属。
虽然历史上没有书籍记载橘树是楚国的社树,但是从屈原所作的《橘颂》 分析不难看出,“后皇嘉树”与《后皇》中的“后皇嘉坛,立服玄黄”这两句诗中都有“后皇”二字,即皇天后土之意,指代当时的君王。
《后皇》中的“嘉坛”并不是指君王的祭坛,而是祭祀土地神的祭坛,即国家种植社树的地方。而这里恰好与“后皇嘉树”相对应,
由此更可以推断,楚国的大部分橘树种在社坛是作为楚国的社树而存在,它们象征着楚国的江山社稷,这也合理地解释了楚国人为何对橘树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楚国“封树”与领土范围扩张
如果仅仅用橘树是楚国的“社树”来解释淮北种植橘树还存在些牵强。因为楚国当时的大部分领土都处在南方,在北方种植自己国家的“社树”这种行为似乎让人不太能够理解,“社树”只是代表着国家的江山社稷,象征着国家兴亡,似乎与领土扩张的关系不大。但是与“社树”相关的“封树”这一文化概念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似乎更加铿锵有力。
关于“封树”文化的记载明显比“社树”文化要多。
“封树”
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地官》大司徒篇中的“制其畿地方千里而封树之”,其含义就是为了巩固疆土而种植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树木。一些出土的文献中也曾记载着“封树”是古时候划清界限的一种方式。
在西周时期,统治者为了把土地进行划分,实行了分封制。
贵族阶级分到自己应有的土地后,为了划清土地的范围,就采取种植树木的方式。因此“封树”就渐渐象征着土地的所有性,表明着被划分土地的范围。
更有趣的是,一个国家所种植的“封树”和“社树”一般情况下都是同一个树种。
这进一步证明了橘树既是楚国的“社树”,也是楚国的“封树”。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断,楚国在淮北种植橘树只能结又苦又小的枳,那么其种植的目的极有可能与本国自身的疆域扩张有关。
“南橘北种”既宣示了领土主权,又增强了楚国实力
楚国在刚开始是建立在我国的南方地区,由于南方山脉纵横,发展起来较为困难。起初,统治者只能向南方的山林开发发展。随着楚国的国力不断强大,楚国统治者开始向北方不断扩展势力,占领了大片北方的土地,尤其是在淮河中上游地区。
并且在春秋时期,统治者都明白土地对国家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各个国家之间常常因土地关系问题开战,楚国在这时候就在北方占领了不少土地,据相关史书记载,楚国占领了大大小小的国家或地区工二十四个,占当时亡国数量近一半,可见当时楚国领土扩张的范围有多大。
在北方占领了大片土地之后,为了证明领土归属与楚国,巩固本国刚占领的土地,楚国便沿用了历史上划分土地界限的方法---种植树木。
而橘树既是楚国的“社树”又是楚国的“封树”则成为此时占领土地的“不二之选”。
因此,在楚国统治者的命令下,橘树从南方不断向北方移植。在占领了淮北地区后,楚国便将橘树种在了淮北地区。这种做法既在宣示楚国的领土主权,又成就了楚国的巩固与发展。
从上述楚国的种种做法来看,我们可以得出,楚国之所以能够从之前的弱小变得后来的强大,与楚国当地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楚国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领土意识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很有规划、条理清晰的国家。
他们在占领了别国领土之后并没有被利益冲昏头脑,而是随着本国领土的不断扩张,相应地调整管理土地的政策。各个地区的划分越来越仔细,因此楚国在向外侵略的同时,还做好了本国原有领土的防御。
由此看来,楚国占领了一方土地就开始种植橘树,不仅仅主要为了宣示主权,还给本国的疆土做上了属于楚国的“记号”,这样一来,比较便于统治者对领土的管理。
但是好景不长,即便楚国对土地的管理如此细致,最终淮北地区还是“背叛”了楚国,楚国在淮北的势力不断减弱。事实上,在晏子出使楚国时,楚国的领土向北方扩张的势力已经算是接近顶峰了,因此“南橘北枳”在当时大部分北方国家看来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
但是后来北方战乱不断,淮北地区的各个国家被其他国家觊觎已久,最终在城濮之战后,楚国彻底失去了对淮北地区的管理。
“南橘北枳”在当时可能只是楚国领土扩张的象征
,但对于现在,它更多的是指事物会因不同的生存环境而发生变化,
警示人们要遵循事物生长的条件,否则只能像柑橘长在淮北只能是又苦又小的枳一样。虽然失去领土对于当时的楚国来说是一种损失,但从某种意义上却丰富了楚国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