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固定,为什么于震会成为了抗日神剧专业户?

2025-02-25 08:55:5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因为拍的多了还有个人形象,于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号称抗日神剧专业户,于震在进入中央戏剧学院之前,到酒吧当过服务生,当过洋酒推销员,做过饭店的前台经理,也在北京吉普车销售部卖过车。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跟着一位朋友报考了当年吕丽萍办的表演学校并被录取,毕业之后又跟着一好友报考了中央戏剧学院,并被顺利录取。从吴奇隆、朱茵版的《萧十一郎》中的逍遥侯开始认识于震,于震多数扮演的是铮铮铁骨的热血汉子,到后来主要戏路都是在间谍片和抗战剧。如《血色玫瑰2》、《女子特遣队》、《一个鬼子都不留》、《五号特工组2》、《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等等。

于震拍的抗日剧多了自然也就成了专业户

再加上观众的口味偏向搞笑类,只要幽默搞笑就会有市场,无论是春晚还是历代电影风格,颁奖舞台上名列前茅的永远都是搞笑风格的,比如赵本山的小品、王宝强的《泰囧》等,自然就诞生了抗日神剧!一部剧真要尊重历史,也许一两年是拍不完的,同时没有谁会愿意跟着耗下去。 

于震,这个抗日神剧的专业户我一直在为他感到不值。也许是我看走眼了,一开始见到他参与的电视剧时还认为他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演员,甚至于有时候我居然还把他和孙红雷相提并论,对他抱了很大的希望。可是,一年年过去了,于震的戏路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了,尤其是那些童话式的抗日神剧,让我感到很是不解,于震难道就是这点儿出息了?


难道是抗日神剧的表演已经得心应手了

我不知道!演员只是按编剧导演铺设好的情节完成下去,动作有武术指导,这样把神剧的责任归咎于演员,是不负责任的。于震我想是属于那种有戏就演,不想太多,不像陈道明,胡歌之类的演员对剧本的要求很高,对制作团队的选择也很谨慎。所以,我觉得神剧屡屡的低质量,更多的责任不在演员,而在整个团队(导演、编剧、动作指导、制作),是制作团队的低水平造就了一部又一部的神剧。观众需要才会有抗日神剧的诞生。影视创作往往都希望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

于是各种神剧此起彼伏,利用大家对侵华战争的仇恨心理大作文章。

慢慢的那些离奇剧情夸张的桥段就会超出观众的预期。这仿佛到达了一种失控的状态。国家对这种爱国体题材的电影往往审核方面都比较宽松,只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和爱国情调就可以,并不会对拍摄手法有什么限制。


总之神剧对观众来说往往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

因为你本身就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并没有紧张感于震成为抗日专业户,主要原因还是自己的选择,同时也是符合个人的人设特征,特别是他的作品《五号特工组》,联合淳于珊珊,王丽坤,施京明等人联袂主演的抗日谍战剧,其中包括了三部,分别是《五号特工组》,《五号特工之偷天换月》,《战后之战》都是于震主演的抗日神剧。

当然于震的整体形象也很符合正义的象征,而且饰演的角色也都能够入木三分

演绎得很到位,特别是《五号特工组》中饰演的马云飞,无论是作为留学生,还是作为专业的社交专业户,凭借身材,颜值,更有实力,综合都是最优选择。

再结合于震的其他影视作品,也都有突出的特点,特别是对于抗日剧的钟爱,另一方面也是经验的延伸,因为演得多了,对于抗日剧的内涵把控的比较精准,同时抗日神剧的剧情和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另一方面还是需要一定的演技的。于震其实演绎的家庭生活暖男的角色也是很不错的,但是更多人的对他的印象大多数停留在了抗日神剧的层面,也是他那张脸的最突出特征,奠定了观众对他的认知和评判,所以这些于震来说是最鲜明的个性标签。

 

回答2:

个人分析,不喜勿喷:1 人物造型比较适合类型剧,2 选剧本不动脑子,不考虑长期发展,急功近利,3 拍得神剧多了,别的剧本不好用他,神剧倒是第一个想起他,4 以上原因互相影响恶性循环

回答3:

有人说“于震只演抗日神剧”,通常在抗日剧基本都能看到于震这张熟悉的面孔。而且于震长得还特别有辨识度,大长脸,高个子,看着很有派头,还有点痞里痞气的,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成了所谓的“抗日剧的专业户”了。也有一些观众觉得于震出演每个人物都是一样的神态,他的演技很一般,不懂他的作品为什么还那么多。话剧演员出身的于震演技着实不错,但每次都出演同样的角色,大众对他的演技难免会质疑。至于为什么会出演那么多抗日神剧,与他的风格、年纪、戏路有很大的关系。

回答4:

因为于震的形象是特别好的,而且演技也特别好,所以能够成为抗日神剧专业户。

回答5:

可能是形象就非常的适合演这样的角色,所以才会成了这样的专业户。但是这个形象确实很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