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何会遵守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斩了会怎样?

2025-02-26 02:58:0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不斩来使,这是在春秋战国时不成文变形成的规矩,一是来使并没有攻击力;二是杀了传话筒还怎么交流。如果偏要斩杀,斩杀一方实力强的话,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只能留下一个不好的名声;要是斩杀一方实力弱,斩了人家的来使,就只能等着被打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很多诸侯国,诸侯国之间实力不均等,一般一个诸侯国想与另一个诸侯国打架,需要提前下战书,给双方准备的时间,而来使就充当了这样的作用。来使不仅能约定好双方交战地点,还可以打探对方的态度,如果对方可以拿出一些条款而避免开战,还需要来使将此消息带回去。因此,不管哪一方几乎都不会杀掉来使,来使不是朝廷中的高官,与人家无冤无仇,干嘛要杀?甚至双方对来使的态度还十分友好,有时还会大摆宴席款待来使。

斩掉来使后果就是惹怒对方,有的时候人家光脚都不怕穿鞋的,偏要跟你决一死战,哪怕国灭都没关系,这对双方的物力和财力都是很大的损失。不过,斩掉来时也不一定都是副作用,东汉有一位大将军,被包围到已经走投无路的地步,对方派来时来劝他投降,这位大将军一怒之下便把来使杀掉。虽然敌军加派了人手,但是由于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将军手下的战士异常英勇,竟然取得了胜利,这便是“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

这就跟打仗的时候约定不伤及平民百姓一样,就是不成文的规定,最终决定战争胜利的往往还是实力的强弱。

回答2: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古代我国战争中的不成文规定,本身是不具有强制力。就算交战双方眼睛一红,仇人相见,但是也不用轻易的打破这种规矩。因为战场上的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义气,不能破坏了规矩,就算对方再无理取闹,或者是故意挑起事端,但是不斩使者的规定也不容易被打破。


使者本身就是战争的一部分,是双方谈判的工具,使者也代表着当时朝廷君王的意思,来与对方国家进行战争中的交涉相关事情。交战双方要明确战争中的地点和时间,还要指点交战的方式。使者就相当于现在的快递员,因为要把对方国家的信息带到本国去,然后就是在两国之间进行信息的传递。

春秋时期的时候,就说了战争双方都必须要保护使者的方面,这是一条规定,所以有参战的国家都必须要遵守,不得违犯这条规矩。并且对使者不论对交战方有多大的仇恨和意见,都要对使者以礼相待,不得怠慢,因为使者虽然代表交战国,但是他在朝廷的地位并不高,只能算是一个文官,所以杀了他也没有什么意义。

但是有时候有些交战双方也会存在不遵守规矩的事情发生,他们认为使者在朝廷没有实权,也没有什么重要性,只是起到一个传递信息的作用,就会把使者杀掉,然后再送到对方国家,就此来证明他们交战的迫切性,而这种行为同样也会惹怒应战斗方,这样战斗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大家在战场上见了。

回答3:

因为这是促进两国友好发展的,如果斩了可能会爆发战争,这是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回答4:

斩了,别的国家会觉得,这个国家不讲信用,所以不会斩。

回答5:

斩了其实也不会怎么样,只是会让两国关系更加不好,遵守这个约定,只是能不打仗,尽量不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