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评论这张专辑前,我想说点别的。大家别紧张,我不是来拉仇恨的…
让我们想想,评价一张专辑的标准是神马?旋律“好听”?如果这样的话,在实验摇滚的大道上狂奔不回头的These New Puritans、去年大受好评的迷幻乐队Tame Impala、今年推出新专辑的电音组合The Knife…他们的专辑都要划上不及格的小红叉——很简单的,旋律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嘛。但你也清楚,对于这样“有追求的乐队”,拿“旋律”来要求它们是不妥当的。“Art”和“Pop”自古难两全,由于追寻“Art”导致曲高寡合的事情很常见。
相反,对于我曾列出的一大串流行摇滚乐队/流行歌手,如果旋律创作能力下降,我就真得划上小红叉了(把那谁谁和谁谁谁拖出来机关枪再扫射一遍哒哒哒)。不能第一时间用旋律抓住听众的耳朵,就是走Pop路线的乐队/歌手的失职。
这就是我的意思:由于歌手的“定位”不同,我们对其期望也不相同。好了,问题来了:对于嘎嘎,你要把她放到哪一边呢?是“ART”还是“POP”?这其实决定了你如何看待ARTPOP。
我曾在“如何评价Lady GaGa”的回答中提到她的野心,在此接着说。嘎嘎刚出道时,很多人包括我都将她归到“模仿麦当娜的一大波舞曲金发俏妞”行列。后来我发现自己错了,原因很简单:如果她只是想红,大可不必这样折腾自己。你看,如果她想走接地气的大俗路线,有钱婆水果小甜甜作参考(水果姐也是金发妞,她染发了);如果她想走高企云端的大雅路线,有Goldfrapp、Robyn、La Roux(好吧这是个红发妞)这样的好例子…嘎嘎当年靠流行到口水的Poker Face一炮而红,如果单纯追求“一直红下去”,只要把Just Dance、Bad Romance这样的歌不断往外抛就是了。但她却干脆利落的丢掉“吸收舞曲元素的流行乐”,打定主意将“舞曲”玩出花儿。这个难度…相当大!打个比方,这就好像电影环太平洋,在主线剧情已经被限定为“机器人殴打小怪兽”的情况下,就看导演怎么控制支线剧情、细节和全片节奏了。同样,在公众传统认知中的“舞曲就是动次打次动次打次”的“主干”下,嘎嘎再次展现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
由于嘎嘎和水果姐前后脚发片,听众难免将两者比较。比较结果是:水果姐的Prism更“好听”。而且,好吧,水果姐的专辑销量更高。这是否说明嘎嘎输了?——等一下!这样比较的前提是,你将嘎嘎视为一位“流行”歌手。但如我之前所说,嘎嘎的野心不限于流行范畴。如果你抱着来听旋律神曲的期待,注定要失望。但是如果是来看她“如何将舞曲玩出花”,倒可以获得一些惊喜。
由于Born This Way的配器塞得太满,全专听下来压迫感太强,“混音专”的感受更明显。相比之下,ARTPOP虽然还套着舞曲的皮,但配器适度削薄,给我的感受更舒适。没有标准的“动次打次”节拍而且旋律不错的Do What U Want,电音与钢琴流行嫁接的Dope,歌曲颇有新意。这次嘎嘎在舞曲的外皮下尝试了各种风格,摇滚民谣钢琴流行Hip-Hop…一方面嘎嘎的确把舞曲玩出了花儿,另一方面她并不想走曲高寡合的路线,依然希望让听众接受她的风格。摆明了要市场口碑通吃。实际效果嘛…“Art”“Pop”自古难两全啊叹气…
我并不是说ARTPOP有多好(我不是电音舞曲爱好者),我只是建议那些觉得它不好的人换个角度看待它。当然如果你说“我就是要听旋律神曲ARTPOP就是混音专”,我也不能拦你不是?说个趣事,当年嘎嘎初出道时Hit轻音乐很不待见她,直接“两星三百字乐评”打发走,今年原班人马的返场网站却对ARTPOP予以很高评价。要知道外媒对ARTPOP的评分也很一般。然后…就有人对评论者说“乃们高估啦!神马眼光啊!”——你说褒也不是贬也不是,给专辑打分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儿。
从目前的情况看,ARTPOP可能无法吸收新粉,而且还会扫掉一批“浮动粉”,留下来都是死忠。话说嘎嘎真是用绳命赌明天:如果她将来能成为“女王”,我们就会理解她今日的所作所为有不得已的苦衷;相反,如果她倒在前往金字塔的半途上,世人就会以看深井冰的眼光看待她今日言行:“她果然是个疯婆娘哈哈哈~~”嘎嘎能走到哪一步,我也很好奇。
这要看你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