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婚俗文化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婚俗文化演变至今,少说也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哭嫁歌》是一种女性演唱的婚俗情景曲目,有独唱、对唱,还有众友好姐妹陪哭的群唱等形式;音域只有五度,调式是汉族商调式,也有徵调式的。
印江狮子灯
印江狮子灯舞狮2人,牌灯1人,宝灯或灯笼1人,有的灯班扮带面具的笑和尚和孙猴子各1人,其余大都是备玩重桌子时表演各种杂技的能手。狮子出灯、收灯各种仪式和龙灯相同。演出时,牌灯按白天送的帖子引到各主家。狮子到地,在大门外向主人堂屋俯伏在地,摇头摆尾,抖动头上的铃铛,俟主人对着狮子燃过香纸,拱手作揖,打发钱物后,狮子点头三下,向主人答谢。
苗族宗教习俗
“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土家族过赶年
过赶年,即比汉族过年提前一天过年,月大二十九,月小二十八,印江土家人又称“蓑衣年”。据说明代,东南沿海倭寇成患,明朝廷对各地土司官特旨招募土兵。是时,印江土兵供湖广总兵俞大猷征调,按调令要求,土兵往往在腊月底登程,土家人为了能过团圆年,便纷纷提前过年祭祖祭神,为出征的土兵壮行。
印江傩堂戏
傩堂戏是傩祭法事结束后开洞娱人唱的戏。傩堂戏剧目有正戏和杂戏之分;①正戏,即由唐氏太婆和尖角将军请出锁在桃园三洞中的24个面具,它代表24出神戏,分半堂戏和全堂戏,半堂戏12个剧目,全堂戏24个剧目。 印江油纸伞
油纸伞是印江县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印江油纸伞流行于明清时期。在民国时期就畅销遵义、贵阳、重庆、广西、福建等省市。因此,在西南地区历来有“思南斗篷,印江纸伞之美称。l958年至l962年,印江油纸伞出口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在省内及全国多次获奖,深受广大用户及旅游者的喜爱,具有较好的收藏价值。
梵净山团龙贡茶
梵净山团龙贡茶1994年6月被评为国优新产品,荣获“中茶杯”一等奖,2000年元月又荣获第六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