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怎么算加减乘除

2025-02-24 03:29:10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算筹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别看这些都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中国数学史上它们却是立有大功的.而它们的发明,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按照中国古代的筹算规则,算筹记数的表示方法为: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再用纵式,千位再用横式,万位再用纵式……这样从右到左,纵横相间,以此类推,就可以用算筹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数了.由于它位与位之间的纵横变换,且每一位都有固定的摆法,所以既不会混淆,也不会错位.毫无疑问,这样一种算筹记数法和现代通行的十进位制记数法是完全一致的.

回答2:

算筹,表示方法为: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再用纵式,千位再用横式-----
《夏侯阳算经》口诀:”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满六以上,五在下方,六不积算,五不单张.”。

回答3:

一般都是用木头兽骨和象牙来计算乘法。或者是加减法。

回答4:

是用一根根小棒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