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r对策和k对策?r-k生态对策理论在农业生产中有何指导意义

2025-02-24 01:32:0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r对策(又称r选择):有利于增加内禀增长率的选择。如大多数昆虫、农田杂草、土壤微生物;
(2)K对策(又称K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如大多数脊椎动物、森林树种。
(3)指导意义:在农业生产中,r对策生物能迅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K对策生物具有稳定环境的作用,可适当配置r-K型谱系中的各种生物以提高系统的生产力。例如,利用浮游生物、蚯蚓、蜂、蚕、食用菌等生活周期短、繁殖快的特点,以加速物质循环利用,减少养分流失,增加农产品产出量;利用多年生的林果、竹木和牧草等以稳定农业生态环境;多数大田作物和家畜家禽则属于r-K谱系中的中间类型。

回答2:

1967年,麦克阿瑟和威尔逊发展了莱克的思想,按栖息地和生命参数的特点,把生物分成两类:r-对策者和K-对策者。在此,r和K分别表示内禀增长率和环境负载量。
在大类群之间作比较,可以把昆虫看成为r对策者,而脊椎动物是K-对策者。在大类群内,同样可进行比较,例如鸟类中的鹫、鹰、信天翁是典型的K-对策者,而小型的山雀、虎皮鹦鹉是r-对策者。因此,r- 对策者和K-对策者之间有各种过渡,有的更接近于r-对策者,有的更接近于K-对策者;也就是说,从极端的r-对策者到极端的K-对策者之间有一个连续的谱。r-K对策的概念也被广泛应用于说明杂草、害虫和寄生物的进化对策。在农业生态系统中,人类对作物精心管理,杂草和害虫多有较高的生殖和扩散能力,例如狗尾草、马唐、飞蓬、以及螟虫、黏虫和褐飞虱等都是r-对策者。飞蝗可被看作两种对策交替的特殊类型,群居相是r-对策的,散居相是K-对策的蚜虫的有翅和无翅的世代交替也是这样。在选择拟寄生物作为害虫的防治手段时,就必须考虑r-和K-对策者不同的反应。
r-和K-对策在进化过程中各有其利弊。K-对策者的种群接近K值但不超过,超过有导致生境退化的可能。低生育力要求有高存活率,这样才能保证种族的延续,因此K-对策者的防御和保护幼体的能力较强。由于有亲代关怀,K-对策者通常存活率较高,个体较大,寿命较长,这些特征保证了K-对策者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取得胜利。但是,当K-对策者在过度死亡后,恢复到原有平衡的能力低下,还有可能灭绝。大熊猫、虎、豹等珍稀和濒危动物就是K-对策者,所以,对其保护更为重要,更加困难。相反,r-对策者的防御和竞争能力不强,死亡率很高,种群很不稳定。但种群不稳定并不意味着进化中必然不利。r-对策者不象K-对策者那样易于灭绝。在低数量时通过迅速增长就能恢复到较高水平;在密度很高时,它们可能消耗大量资源,使生境破坏,但它们通过扩散而离开被破坏的地方,并且迅速地在别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种群。这就是说,r-对策者的各别种群虽然易于灭绝,但物种整体却是富有恢复力的。如果说,K-对策者在生存斗争中是以智取胜,则r-对策者就是以量取胜。r-对策者一遇好机会就会大发生,所以有的学者将它们叫做“机会主义者”。r-对策者的广运动性和连续地面临新局面,使其成为物种形成的丰富源泉。
应答时间:2021-01-1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