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阳历,还是阴历,基本单位都是以“天”来计算的,这个“天”是人们站在地球上相对于太阳的东升西落,凭着感觉定出来的。而实际人们感觉上,阳历一年的365天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真实“回归年”之间,存在着一个误差。当然,阴历一年12个月,与阳历一年的12个月,更要相差11天左右,这个误差就更大了。
怎么弥补人为历法与实际天体运行之间的这个误差呢?制定历法的人就采用了在日历中“置闰”的办法来进行及时的调节。
公历上,由于实际一个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回归年”是365天零5个多小时,这样每隔四年,就需要在日历中加上一天;累加到一百年左右,又会超出一天,于是规定,在能被“4”整除的年份,在这一年的2月份最后加上一个“29日”;在能被“100”整除的年份,则不加这个第“29日”。2月份出现有第29日的年份,我们就叫做“闰年”。
农历上,由于平年的12个月(我们暂且就把它叫做“阴历月”吧)总天数要比阳历少11天,于是历法规定每隔两年或三年,就必须增加一个闰月来补大约一个月的差。又由于这个差额不是一个有规律的数字,所以,到底哪年需要增补一个闰月,也并不是很有规律。不过,随着年份的增多,人们总结出了一个“十九年七闰法”的规律,即是说,在十九年里,我国农历大致应该有七次置闰月的年份。到底在哪个月的后面增加闰月合适,要看哪个月与二十四节气差的悬殊而定,因为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与阳历日期,还是基本相符的。但一般情况下,农历的腊月和正月后面,是不置闰月的。
简单回答吧。地球绕太阳一圈是一年,用时约365天半。阳历就是这样纪年的。月亮绕地球一圈用时约29天半,农历的一月,就是这样出来的。一年12个月,约354天。不够365天,如何弥补呢?农历就采用每两三年加一个月的方法来弥补,这就是闰月了。具体怎么加呢?楼上问友已经从文献上粘过来了,是正确的。懂了吧?
科普:农历中的闰月是怎么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