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观后感一篇,看二战前的日本]
今晚看了一集NHK的纪录片《日本为何通向战争之路(1):外交孤立》,该系列探究了日本是如何走向太平洋战争的,本集的内容概括起来大致是:从1929年经济危机开始,日本开始爆发出各种问题,兼之首相频繁更替,日本政府就一直缺乏一种持续的国家战略,导致在国际上孤立无援,最后跟德国结盟,终于走上了绝路,随手观后感一篇,看二战前的日本。
其中转折点之一是1931爆发的918事变以及后来的77事变。当时的国联是一个正在探索如何平衡各国利益的组织,日本的侵略军事行动理所当然的被各国批判了,包括当时日本的盟友英国。最终国联宣布禁止日本进一步扩大战争,否则将给与经济制裁。而此时很不凑巧的是,该决议宣布的时候,在中国的日本关东军刚好接到了首相的默许和天皇的恩准,开展了进一步的行动。于是日本选择了退出国联,逻辑很搞笑:国联应该是没有办法制裁非国联成员的吧?这个反问的语气代表了当时日本国内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完全是依靠估计和盲目乐观的推测。于是,国联的确是没有办法制裁它,但相应的,日本等于把自己开除球籍了。同时,日本政府之所以支持这一做法的原因是国内民意的不断偏激化,当时国联的日本代表松冈在回国后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民众认为他做的事情很长自己志气。至于77事变引发全面抗战,已经赤裸裸的影响了原盟国英国在内的几乎全部西方列强的利益,干一架被打回原形是早晚的事情,观后感《随手观后感一篇,看二战前的日本》。
PS:所以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真的很有限,根本不是“牵制了日本陆军的60%以上”这一说。即便日本没有出兵中国,盟军依然早晚要痛揍日本,因为它当时是一个自不量力的、规则的挑战者。
转折点之二便是德日同盟的结成。第一次转折之后,国际上的孤立无援导致日本急切的需要找到朋友,日本首先考虑的是借防共(苏联)的名义建立一个阵线,拉拢包括英国、中国、波兰等在内的国家站到一起。很遗憾的是,当时的蒋介石已经趋向于亲近苏联了,波兰这种小国其实没有自己主见的,而英国则对此是很冷淡。英国有这种态度的原因在片中,没有提及,不知道是刻意避过还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没有想到,作为中国人的我觉得很好理解:老子世界第一,轮得到你丫带头组织联盟了?四处碰壁的日本最后选择了向他抛来橄榄枝的德国,另一个原因是,德国是经济危机后恢复的最好的国家。这时候日本继续犯了上次的错误,乐观的估计其他国家不会有什么微词,于是选择了和德国建立同盟关系,最终把自己拖入了太平洋战争。好吧,上次只是被孤立,这次可是十足的树敌了。其实,当时日本的情报部门破译电报的功力很强大,几乎所有主要国家的密电内容都逃不过日本的监测,但情报部门的上司军部在拿到这些情报之后,只看到了对自己有利的内容——后面就可想而知了,包括上一次,日本的军部和外交部虽然名为同一个政府,但实际上方针政策完全不同,互相也不交换情报。于是军部单方面的控制了部分外交活动,这其实是很忌讳的,包括全面侵华战争在内,外交部是完全不赞同的,而这其实是很理智的判断。
所以要说有什么教训的话,如果一个政府不知道如何给本国一个合理的定位,只是为了单纯的获取民意而频频作秀,自己都不知道做什么的话,那么部门之间混乱不堪,各自为政,挑起战争从而导致灭亡只是时间问题。现在看起来,今天的日本似乎还是存在这个问题,而今天的中国在这些问题上就显得成熟很多了。
〔随手观后感一篇,看二战前的日本〕随文赠言:【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