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影片的主题实际上是在讨论浑噩大众对于觉醒者的敌视等等,属于“鲁迅流的投枪与匕首”,简单说就是“谁杀了他”、“他是怎么死的”两个问题。笔者认为,通虽通矣,达则未必。上述主题只是表层,影片的真正内核是关于佛性的。本观点从影片的重要道具——牛结实的钥匙——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2.杀生是围绕着牛结实之死而演绎的精彩悬疑片,牛结实是怎么死的。先是被捆绑殴打,继而从山坡上抛下,紧接着被医生的车撞上,一系列的暴力行为都没能让街痞牛结实伤到筋骨,掸掸灰尘,拍拍屁股,继续溜达回长寿镇,俨然一副不死小强的状态。转瞬之后,牛结实就变成了一具尸体,外部无伤痕,内部很健康,死因成了谜团。
3.影片首先抛出了故事的结局——牛结实莫名不结实了,然后开始通过外来医生剥洋葱的方式围绕牛结实之死铺呈故事。管虎玩的是倒叙的手法,不过用任达华饰演的医生来作为倒叙的视点人物并不是好方式,倒叙玩着玩着就类似凶杀悬疑风格了,加上任达华骨子里的刑警范儿,即使身份是医生,故事也免不了有走形的危险。
4.事实上故事也变成了“小镇谋杀案,医生成侦探”的桥段。好在故事的情节足够新鲜,对牛结实之死没有过多的悬疑遮掩,只要故事顺畅倒流观众就能明白一切。牛结实这样的小镇小混混在肉体上已经成为不死小强,唯有从精神上击杀。但是真正杀死牛结实的也不是全镇人编制的谎言,而是新生命的诞生。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围绕着“杀”字进行,“生”隐蔽并巧妙的生长,到最后成为和“杀”产生剧烈共鸣的元素。“杀”和“生”的矛盾也就成了导演赋予影片思考的深刻主题。
5.牛结实之死是伴随着他在全镇上的斑斑劣迹而成的,而这段大闹全镇的段落也成为影片集中抖笑料的地方,黄渤的街痞形象塑造很成功,那些全镇深恶痛绝的恶作剧,包括祖爷爷之死、春药事件、救马寡妇、挖祖坟拿财宝当贺礼等等,这些事情看似伤风败俗、人品败坏,但是现代人眼光看来,这些事情再合理不过了,明显的带有对小镇封建思想和对人性冷漠的强烈批判。
6.导演最后还通过医生的视角重新定义这些恶作剧,显得有些画蛇添足了,况且牛结实做这些事情本质上也是胡闹,算是误打误撞,因此而对其全盘翻案也有点过了。见好就收的翻案就可以了,影片随后将焦点对准了人性,牛结实挨家挨户的真情告别成了牛结实本质上是个好人的例证。镇长以自己的生命代价组织一场骗局,得来的却是一场荒唐。牛结实以自我放逐的方式唤醒躲藏在黑色大衣中的善良之心。牛结实之死也就成了“我自愿入地狱,唤醒别人生的希望”的举动。牛结实墓前堆满小镇居民祭奠的瓜果,也算是对拧巴的人际关系和解的信号。
1.《杀生》改编自陈铁军的中篇小说《儿戏杀人》,是由管虎执导,黄渤、任达华、苏有朋、余男等联袂主演的荒诞悬疑喜剧。该片剧情主打荒诞悬疑与黑色喜剧元素,同时黄渤与余男的情感线在极致疯狂中蕴含深情。
2.该片讲述了一群人如何联手杀死了一个“不合规矩”之人的故事,折射了各种乌合之众性的民族集体心理和潜藏的人性心思及人性复杂面目,甚是耐人寻味。该片于2012年4月28日全国公映。黄渤凭借本影片获得第20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和第4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男演员奖
电影其实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我说的意思也许不是导演想表达的意思,但是“一万个人有一万个哈姆雷特”,自己理解就好。
主要讲了民国时期一群封建的村民对一个反封建,反主流,反权威的人精神虐待,最终导致他越发消沉,郁郁而终的故事。事情发生在封建的民国时期,外来的村民牛结实个性十分张扬,他打破了原有的规则:他用来作为贺礼的珠宝是在别人坟里挖出来的;给长寿老人喝酒,导致他没有过完120岁大寿;半路抢下本来要陪葬的寡妇,强行让她做了自己的媳妇。全村人都对他的思想独特厌恶至极,在大家的排挤下,牛结实最后被设计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个性泯灭,意志消沉,孤独死去。
牛结实的人生价值观被认定为格格不入受到人们的排挤与扼杀,平日里看起来善良的村民合伙杀了一个并没有杀人放火的人,封建无知属实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