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1-7]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荀子对传统的宗教迷信持批判的态度,认为自然的变化与社会的治乱吉凶没有必然的联系。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
出自《荀子·天论》
是谁的观点难说的很,原文字句出自荀子,也许是荀子的观点,也许是荀子采纳别人的观点而写到自己的文章里,年代久远,是谁的观点不可考证。
出自《荀子·天论》,原文: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
荀子
出自《荀子·天论》
文学家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