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什么意思?
临安、安吉一带是这场雪下得最大的地区。从温度和水汽条件来看,安徽和浙江交界处是下雪条件最优越的地方,即温度0℃左右,水汽丰沛。果然,到了昨天傍晚,临安与安徽交界地已下起鹅毛般大雪。
据省气象台预报,昨天夜里到今天,浙北部分地区中到大雪,主要集中在湖州、杭州西北。杭州主城区处于小雪到中雪之间,偏西、偏北一些地方可能是中雪,东南部是小雪。杭州市气象台预报:昨天后半夜到今天阴有雨夹雪转中雪。
到中午时,雪可能是最大的时候。下午,随着暖湿气流北上和温度升高,雪转小;到今天夜里,杭州转雨夹雪或雨。明天雪止,杭州阴有雨。下雪和雪后,气温都是凛冽的,预计今天杭州最低温1℃,最高4℃;明天是2℃~5℃。
冷啊。在这场雪中,绍兴、宁波大部将是雨夹雪为主;浙中南部地区以降雨为主,局部山区有雨夹雪或雪。如此看来,今天的元宵节只能雨中赏灯或者观雪打灯了。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去年的中秋节?
那天晚上,很多小伙伴赏月都不太尽兴,因为大多数时候,月亮都被云层遮盖。其实,在我国民间,素有“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的说法。意思是说当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这天,如果天空被云幕遮蔽(阴天或下雨),看不到中秋圆月。
来年正月十五这天,通常就会阴天或下雪。你看,是不是对号入座了?古人还真是蛮神的。相距150天的两个节日天气间,为什么会有相互关系呢? 原来,这是大气韵律活动的一种表现。“云遮月”和“雪打灯”,表面看是云和雪的呼应现象。
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也就是说,中秋节前后如果有冷空气活动,造成了“云遮月”,那么,元宵节前后又会有冷空气入侵,形成“雪打灯”,因为入侵中国的冷空气存在5个月左右韵律活动的规律。
一般来说,中秋节这天大多皓月当空,月圆人圆,预示阖家团圆。历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天气,发现了这么个规律,就是八月十五这天如果月亮被乌云遮住了,失去了光彩,天色黯淡。那么等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必定是大雪纷飞。因为元宵佳节户户张灯结彩,又有举办灯会的习俗,所以有“雪打灯”一说。
这种韵律时间长短不一,大致以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240天……这样的规律来计算。按农历,从八月十五到正月十五正好符合150天的韵律。
其实,其它日子间的天气,也有这种韵律关系,只是未被人们普遍注意罢了。而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是备受老百姓关注的两个节日,所以这两个时间段的天气状况就很容易被人记住并拿来比较,由此得出了这句对天气预报具有指导意义的经典农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在农村,我们经常能听到许多俗语。也许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听到成年人谈论月亮。就像“八月十五日云遮月,正月十五日雪打灯”。这样的俗语似乎只是对这个月的描述,但事实上,如果你仔细观察,它是对天气的预测。根据大多数老人的说法,如果你在八月十日的第五天,我们可以看到覆盖在月亮上的云。然后在明年正月十五,我们将看到雪。是真的吗?
总的来说,这句话有很强的预测力,似乎是一个非常真实的说法。但是,这两个相隔100多天的约会之间有这么大的联系吗?让我们仔细看看这句话的来龙去脉。我们知道,在中国长期的战争中,有些话有很多原因,而且会广泛流传,但这些话未必很合乎逻辑,而是人们通过观察事物形成的经验。
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俗语将不断产生,一些没有缘由的俗语将被抛弃。剩下的就被认出来了。所以,剩下的俗语有一定的道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8月15日和1月15日似乎是捆绑在一起的,那么这两天的预测是否准确呢?但就专业人士而言,这样的情况并不准确,因为从前因后果的角度看,确实没有一种逻辑关系可以清晰地解释,也无法科学地解释,那么,这句话为什么能广为流传呢?其实有两个原因。
秋天的天气通常是干燥和晴朗的。秋天大部分时间天空没有云。到8月15日,大部分地区都种上了小麦。如果有云遮月的天气,就意味着持续降雨,这也是小麦发展的有利环境。同时,如果正月十五下雪,也预示着丰收。这两种环境的结合似乎有一些共同点,这意味着一个好收成。
二是古代农业生产需要特别注意天气。之所以有各种与天气有关的俗语,主要是因为对丰收的期待。正是因为天气总是变化,但有些变化可以证明与丰收有关。即使这种逻辑本身没有意义,人们也愿意接受概括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