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看上去只不过是一个摆设,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道具,为什么会有2个太后呢?

2025-04-27 18:07:1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为躲避英法联军进逼北京之祸而逃到热河行宫的咸丰帝病重。自知时日不多的咸丰帝安排了后事:立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为皇太子;委派载垣、端华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弼幼帝,赞襄一切政务;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其生母慈禧掌管;顾命大臣拟旨后要奏请加盖“御赏”“同道堂”印章。咸丰帝的本意是要让八大臣与两位后妃互相牵制,共同辅佑幼君,却制造了两派势力之间的矛盾,为日后辛酉政变埋下了伏笔。同年七月十八日,咸丰帝入殓,以同治帝名义尊孝贞皇后为皇太后,即母后皇太后,尊懿贵妃为孝钦皇太后,即圣母皇太后。九月三十日,两宫皇太后联同奕?发动辛酉政变。十一月,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两个女人,特别是慈禧,成功走上了中国权力的最巅峰,成了近代中国最有权势的女人,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

回答2:

因为慈安太后是咸丰皇帝的皇后,哪怕慈禧不是太后,慈安都必须是太后,因为尊卑有别

回答3:

慈禧太后是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慈安太后是咸丰帝时的皇后。同治帝即位后,慈禧太后运用手段,也搞了个太后的称号。

回答4:

因为很简单 一个是皇后 一个是皇上他妈 皇后比较老实不爱争权夺利 所以就出现2个太后了啊

回答5:

       1.有两位太后的原因:

       慈禧太后是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慈安太后是咸丰帝时的皇后。咸丰帝死前下诏,令皇子尊两位太后。

      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为躲避英法联军进逼北京之祸而逃到热河行宫的咸丰帝病重。自知时日不多的咸丰帝安排了后事:立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为皇太子;委派载垣、端华等八人为顾命大臣,辅弼幼帝,赞襄一切政务;

      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其生母慈禧掌管;顾命大臣拟旨后要奏请加盖“御赏”“同道堂”印章。

       咸丰帝的本意是要让八大臣与两位后妃互相牵制,共同辅佑幼君,却制造了两派势力之间的矛盾,为日后辛酉政变埋下了伏笔。同年七月十八日,咸丰帝入殓,以同治帝名义尊孝贞皇后为皇太后,即母后皇太后,尊懿贵妃为孝钦皇太后,即圣母皇太后。

      九月三十日,两宫皇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十一月,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两个女人,特别是慈禧,成功走上了中国权力的最巅峰,成了近代中国最有权势的女人,统治中国达48年之久。

       2.慈禧介绍: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

      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

      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3.慈安介绍:

      孝贞显皇后(1837年—1881年),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钮祜禄·穆扬阿之女。出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七月十二日。于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初封贞嫔,五月晋贞贵妃,十月奉旨立为皇后,时年16岁。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崩逝后,与孝钦显皇后两宫并尊,称母后皇太后,又称东太后,上徽号曰慈安皇太后。后联同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除顾命八大臣。同治帝即位后,首度垂帘听政。光绪帝即位后,二度垂帘。光绪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崩逝于钟粹宫,死因成谜,葬于普祥峪定东陵,上谥,经宣统加谥,最终谥号为“孝贞慈安裕庆和敬诚靖仪天祚圣显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