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的古名多达20余种,对于古代高粱的名称,农史学界、考古学界长期以来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尚无定论。造成名称复杂多样主要原因是古代高粱种植面积小、种植区域分散。
高粱名称多,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它在古代的种植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在高粱种植过程中,古代劳动人民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在高粱轮作茬口的搭配上,清代祁寯藻《马首农言》说,高粱多在去年豆田种之。清代农工商部编的《棉业图说》指出,在种棉之地先种高粱及蚕豆,次年再行种棉,棉花与高粱轮作,不仅能使棉花佳美丰收,又能以收获的高粱供农夫牲畜之需用。
《棉业图说》还对棉花与高粱轮作作了规划:凡种棉者,宜将田地划分甲乙两区,第一年以甲种棉,以乙种高粱、蚕豆。次年则以乙种棉,以甲种高粱、蚕豆。逐年轮流。可见高粱的最好前茬是豆类,而高粱是禾本植物,其须根仅吸地面之肥,因此是棉的理想前茬作物。
古代高粱在北方种的比较多,在南方为备荒也种植高粱,不过高粱一般不能在桑间种植。《农桑辑要》认为,桑间种植高粱,两者梢叶丛杂,就会导致都长不好。
高粱对土壤适应能力较强,有较强的抗逆性,抗旱、抗涝、耐盐碱、耐瘠薄、耐高温和寒冷等,无论在松散的沙壤土上还是在黏重的土壤上均可栽培。不过栽种高粱的土壤不宜过湿。
清代张宗法的《三农纪》和清代王汲的《事物会原》等许多农书,都认为高粱不宜种在地势低洼的地方。清代何刚德《抚郡农产考略》说:“宜肥地,坚地,平原,旷野俱可种。”
总之在土壤选择上,以种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最为适宜。并应根据不同种类高粱的特性,选用相宜的田土,遵循“择地得宜”原则。
在耕种时间上,高粱的种植要因地制宜,不同高粱品种有不同的播种时令。清代郭云升所撰《救荒简易书》对此作了详细记载:“黑子高粱二月种”,“白子高粱三月种”,“快高粱三月种”,“冻高粱十月种”。
此外,清代农书还记载了当时比较普遍的高粱播种方式,如“耧种”、“点种”、“穴种”等。强调在播种过程中稀疏得当,适当密植。这些记载,说明到了清代,我国高粱播种技术已经日臻成熟,对后世高粱种植也有指导意义。